
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普曼博士阁下,
各位阁下,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
欢迎各位来到新加坡并出席第 18届香格里拉对话会。
新加坡和东南亚的视角
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全球化受到多方的抨击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张。新加坡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非常担心这样的趋势。我们既不知道形势会如何发展,也不晓得世界各国是否能够携手开辟新的出路,一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
我们是否能从东南亚历史中得到启示 在求取进步的道路上,避开过去的动乱与灾难?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200年前,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在这里设立了贸易站。当时,荷兰人已经对东印度群岛进行殖民统治。比起其他欧洲国家,英国人到东南亚寻求发展相对较晚。莱佛士当时是明古连(位于苏门答腊西岸)副总督。他意识到这个地区的巨大贸易潜力,因此决定在马六甲海峡沿岸寻找新的地点,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贸易站。于是,他选择了新加坡,而这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荷兰人强烈抗议莱佛士的举动,但徒劳无功。为了保护其垄断地位,荷兰人禁止其它国家的船只在荷兰管辖的港口运行,或向这些船只征收昂贵的关税。莱佛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他在新加坡设立了自由贸易港。贸易和人口迅速增长显示了英国所采取的较开放贸易政策,更具成效。
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东南亚由英国、荷兰、西班牙和法国分治,美国之后也在东南亚进行殖民统治。殖民强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整个区域中占主导地位。
到了二十世纪,列强仍在东南亚为各自的利益展开争夺。1941年,日本帝国侵略了法属中南半岛。美国向日本进行反击,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这引爆了太平洋战争。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当天,也进攻马来亚和新加坡。新加坡被日本占领,在长达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据时期里,人民饱受压迫,在恐惧中度过了苦难岁月。
到了冷战时期,东南亚再次成为战争 前线。这个区域被划分成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国家。共产主义和非共产主义之间的代理战争也随后在越南展开。同时,中国在东南亚各地,包括马来亚和新加坡等非共产主义国家,支持当地共产党的革命行动,提倡武装起义。
这局势促使了五个非共产主义国家,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1967年成立东盟(中国称 “东盟”)。这是个非凡的成就,也体现了五国领导人的政治家风范。当时,这五个国家之间仍存有不少记忆犹新的纠纷与冲突,伤痕也未完全愈合。然而,它们愿意冰释前嫌、放下矛盾,朝东盟共同体的方向迈进,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并建立友谊。它们一起融入世界经济,与先进国家发展贸易关系,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至于位处中南半岛的共产主义国家,它们受到持续战乱和计划经济的牵制,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东南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南半岛战争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也逐渐对外开放。越南之前入侵柬埔寨,因此对邻近非共产国家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但最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还是加入了东盟。大家化干戈为玉帛,共同谋求发展。
接下来数十年里,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东南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美国在亚太地区扮演了主导角色,并在维持区域的稳定和安全方面发挥了作用。随着国际贸易迅速扩张,各国纷纷消除贸易壁垒,而引领者往往是美国。东盟各国也通过出口型增长和外来投资,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简称 UNCLOS)等国际框架,制定规则、处理纠纷、平衡相争利益,以及促进大小国家之间的合作。起初,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不大。不过,随着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它便逐渐成为东盟国家重要的经济伙伴,以及区域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中美关系
我重述这段历史,是为了表明大国博弈对东南亚来说并不陌生,并将当下的 战略局势和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中美关系是现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如何处理彼此的紧张关系和摩擦将决定整个国际环境的未来走向。
这几十年来,中美关系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中国自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以来,已出现巨大变化。今天,中国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加了25倍以上。与此同时,中国也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各方面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本身,乃至全世界,都带来巨大好处。中国在很大的程度上已将其中央计划经济转变为中等收入及市场驱动型经济,但离完全的市场经济还有一段距离。此外,中国也成功让超过8亿5000万中国人脱贫,这样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的发展与成功也让全世界受惠。中国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生产和制造基地,为全世界降低了制造成本。中国最初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现在则逐渐转向生产高价值和技术密集的产品。中国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因为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各种产品,包括商品、电子零件、客机和美酒等。全世界数十亿消费者购买各种中国制造的商品,包括芭比娃娃、篮球、无人机和智能手机,这些商品往往也用到其他国家生产的零件和科技。
相反,假设中国四十年前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经济没有增长,中国可能将面对诸多国内问题,其中还可能包括继续输出武装革命。这将在许多方面波及国际社会。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因为没能跟上全球化的发展而落后于其他国家,必定会感到愤愤不平。30年前,中国还是一个贫困国家,邓小平先生出访美国时,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就问他,是否会放宽移民政策,让更多中国人移民。邓小平先生的回复是:“总统先生,您愿意接收多少中国人呢?一千万、两千万、还是三千万名中国人?”
所幸,中国的成功让世界避开了这个灾难性的结果。中国的增长改变了战略平衡,也转移了世界的经济重心,而这种改变还会持续下去。
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必须做出调整,适应新局势。中国必须意识到它的成功开创了全新的世界格局,不能期望其他国家继续以扶助弱小国家的方式相待。尽管中国可能还需要几十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发达先进国家,却不能到了几十年后才肩负起更大的国际责任。
中国从国际体系获益良多,因此,维护现有体系,使其顺利运作,造福国际社会,在相当的程度上也符合它自身的利益。中国领导人已站出来强烈表达了对全球化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支持。现在,它必须通过行动来说服国际社会,在处理双边关系时,中国不会采取重商主义的做法,只把合作看成交易,而是以开明和包容的态度看待其长远利益。
例如,18年前,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时,其商品贸易还不到全球贸易的4%。时移世易,中国如今的商品贸易已经提升两倍,占全球11.8%。因此,从政治角度来说,其他国家已无法接受中国继续享有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所获得的贸易安排和优惠措施。维护国际贸易架构,并对现有的安排作出及时调整,以增进中国和贸易伙伴之间的互惠与平等关系,避免国际贸易体系崩溃瓦解,这些都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与它今时今日较为发达的状态相称。
同样的,在国际安全方面,中国既已跻身强国之列,国防预算位列世界第二,其言行就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捍卫领土和贸易路线,中国自然会寻求发展先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要成为陆地强国,也有意建设海洋强国,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中国仍须以克制的方式展现实力,并按照国际规范行事,以符合自身的利益。
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不时会发生纠纷和摩擦。南中国海主权声索相互重叠就是一例。中国应该按照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平解决这些争端,并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妥协,而不是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同时正视其它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权利。久而久之,中国将被视为负责任的仁慈大国,其他国家不但无需感到畏惧,也会因为仰赖它维护本区域稳定与和平而更尊重中国。长远来看,这将让中国在有利和友善的国际环境中持续发展,并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另一方面,各国也必须适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中国。大家必须接受中国会继续壮大的事实,并且了解阻止中国不断强大是不可能的事,更非明智之举。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拥有合理的利益和期望,包括开发本土的高端科技,如资讯通信和人工智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中国必须能在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扮演恰如其分和具建设性的角色,否则它会另起炉灶。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所必须做的调整最为艰难。无论这项工作有多艰难,如果美国能取得新共识,让中国的期望融入现有的规则和规范体制,这将为两国带来好处。我们必须为多个领域拟定新规则,包括贸易、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和社交媒体。中国会希望对这些改变拥有话语权,因为现有的规则是以前拟定的,中国当时没有参与。这是个合理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必须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提升而不是颠覆国际体系。要实现这点,中美两国都必须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更清楚了解彼此应如何协调各自的利益。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中美关 系因为好几个课题而变得更紧张,包括网上间谍活动、第五代网络(5G)科技、自由航行权、人权和已经导致两国陷入僵局的贸易课题。
如果双方把争端纯粹视为贸易问题来处理,我相信它们的贸易谈判代表们将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某方想利用贸易规则来打压对方,或认为对方正试图这么做,那么这场纠纷将无法化解,而其后果将远比国内生产总值的损失来得惨重。中美两国的广泛关系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其他方面如投资、科技,以及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影响。中美两国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对方视为挑衅,并促使对方做出反击。如此一来,世界将陷入一个 更为分化和不安的局面。
美国和中国态度更为强硬
令人担忧的是,双方的态度确实变得更加强硬。美国近期发布的《战略安全报告》和《国防战略摘要》两份报告形容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与 “修正主义大国”。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的《确保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供应链安全》行政命令 更表明是针对“外国对手”。这项行政命令虽然没有具体点出任何国家,但已清楚显示美国要采取什么行动。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正逐渐达成共识,认为美国长久以来被中国利用;并指责中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某些先进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和部分的国防科技方面迎头赶上,甚至超越美国;以及中国不但没有效仿美国,转向政治开放,反而背道而驰,因此对美国所主导的价值观和其领导地位造成威胁。
美国人如今公开谈论如何遏制中国崛起,如同他们当年对苏联的全方位遏制措施,并希望尽早行动、以免为时太晚。这种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已经渗透美国的体制。除了特朗普政府,还包括美国国会、军事、媒体、学者、非政府机构等。较折中的观点已被边缘化了。
就连美国企业对中国的看法也恶化了。以往,美国企业是中国最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遇让它们直接受益。它们大力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当保护主义或本土意识早在美国抬头时,它们愿意为中国说公道话,在提倡中美保持良好关系方面起到正面作用。
但如今,美国企业对中国持有的善意都几乎不复存在。美国企业觉得中国辜负了它们的期望,不但没有调整其经济和投资政策,甚至还系统性地实施对在华营业的美国和外国企业不利的措施,但中国企业却能在美国自由运作。美国企业要求中方给予它们更大的市场准入权,而不仅是将中国当作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外企作为重要的支持者,对中国已不存善意对中国而言是个严重的问题,中方还未真正意识到这点,或加以应对。
另外,中国人对美方的态度也变得更强硬。有些人认为美国正试图阻挠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雄心抱负。他们相信,无论中国做什么,或是在各别课题上做出让步,美国永远都不会满意。他们对中美 “文明冲突”的论述感到担忧,也不接受任何他们视为是美国试图将其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强加于中国的做法。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掀起了一股激烈的民族主义思潮。中国电视台正重播抗美援朝战争的旧片。最近网络上也流传一首名为“贸易战”的歌曲,其音乐取自上世纪60年代抗日战争影片的主题曲。中国方面,无论是政府官员、智囊团或媒体,几乎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以一种更正面、更温和的方式来解读美国的意图。
中美之间基本的问题是双方缺乏战略互信,而这不利于双方作出任何让步或和解。如果让这种情形持续下去,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严重的错误。中美对峙未必一定发生。不过万一真的发生,后果将和冷战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