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我们观察到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近年来纷纷加码布局新加坡,能分享下您对这个现象的观察和看法吗?
刘晋荣:客观地说新加坡本地市场规模是有限的,所以这些跨国企业落户新加坡看重的肯定不是本土市场,他们真正想要竞逐的是6亿多人的东南亚市场,甚至是79亿人的地球村。而新加坡可以提供的是优质的平台,公平透明的竞争规则,其定位更像是经营特种部队的运筹帷幄的司令部,真正的战场其实在我们的门户市场。
举个例子来说,新加坡这个5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包括Lazada、Shopee、Amazon等五个大型国际电商平台。这看起来的确不太合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新加坡并不是他们的主战场,而是他们的国际化实验室,他们在此打造自己的面向整个东南亚的产品和战略思路,在新加坡市场取得一定成效之后,再大规模投放于东南亚市场。
品玩:您认为东南亚市场整体的特点是什么?近年来有新的发展趋势吗?
刘晋荣:其实东南亚的每个国家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们有几个共同点: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市场,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年龄中位数都在35岁以下,更具来说是60%的人口年龄都低于35。
第二,东南亚的经济正处于飞速增长的阶段,中产阶级正在爆发。我们这边有到的数据显示,在2030年整个东南亚将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GDP规模将达到10万亿,中产阶级市场将超过4亿人。
第三,是数字经济开始在东南亚占据主导地位,东南亚目前的互联网用户体量在4亿人左右,其中10%来自2020年单一年份的增长,大部分的增长开始由一线城市向农村等下沉市场延伸。2025年东南亚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将为3000亿美元。
很多经历过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业内人士会发现,东南亚互联网市场的现状,跟中国10年前非常像。因此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史对新加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物,对很多中国互联网人来说也是个难得的机遇。
品玩:国内一些声音认为,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在新加坡必有一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来自各个国家的科技企业是否都将在新加坡卷入“东南亚争夺战”?
刘晋荣:我们欢迎任何背景的公司,将新技术、新想法、新模式带到新加坡来做验证,但这里确实不是乌托邦,竞争也是存在的。所有对东南亚市场感兴趣的公司,自然都是竞争格局里面的一员,但竞争也可以是正面的,它可以给这个生态里的所有参与者带来创新和活力。
竞争对科技人才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历练,他们经历的所有实战和积累下的经验,都将成为其在国际平台上的能力与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是获利方,可以从中享受到更好、更高效的服务。
再者说,竞争也并不是企业间唯一的互动方式。新加坡这个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国度,开车不到一小时就能横穿整个国家,这里更多的是合作共赢的机会。
品玩:相较于中美等较成熟的互联网企业,新加坡本地的互联网企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那么在监管或推动这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加坡现在或者未来,会参考中美等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经验教训吗?
刘晋荣:说回新加坡市场体量较小的问题,我们不能够主导世界的局势,新加坡要做的事和世界接轨,这就不能闭门造车。如果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参考,我们一定会虚心采纳,但是因为国情和市场特征的差异,也不可能照单全收。原则上我们会学习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适合新加坡的政策方案。
像监管方面的话,新加坡在制定政策之前一贯会采取公开咨询的方式来征求各界意见。像去年我们推出了新加坡支付服务法令,于2020年1月开始实施,整个法令在简化了流程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与支付系统的监管,市场对此的反应也非常热烈,从中我们看到法令完美地平衡了监管的确定性、消费者的保障,以及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