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我們觀察到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等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公司,近年來紛紛加碼布局新加坡,能分享下您對這個現象的觀察和看法嗎?
劉晉榮:客觀地說新加坡本地市場規模是有限的,所以這些跨國企業落戶新加坡看重的肯定不是本土市場,他們真正想要競逐的是6億多人的東南亞市場,甚至是79億人的地球村。而新加坡可以提供的是優質的平台,公平透明的競爭規則,其定位更像是經營特種部隊的運籌帷幄的司令部,真正的戰場其實在我們的門戶市場。
舉個例子來說,新加坡這個500多萬人口的國家裡,有包括Lazada、Shopee、Amazon等五個大型國際電商平台。這看起來的確不太合理,其背後的原因在於新加坡並不是他們的主戰場,而是他們的國際化實驗室,他們在此打造自己的面向整個東南亞的產品和戰略思路,在新加坡市場取得一定成效之後,再大規模投放於東南亞市場。
品玩:您認為東南亞市場整體的特點是什麼?近年來有新的發展趨勢嗎?
劉晉榮:其實東南亞的每個國家都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但它們有幾個共同點:第一,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市場,大部分國家的人口年齡中位數都在35歲以下,更具來說是60%的人口年齡都低於35。
第二,東南亞的經濟正處於飛速增長的階段,中產階級正在爆發。我們這邊有到的數據顯示,在2030年整個東南亞將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GDP規模將達到10萬億,中產階級市場將超過4億人。
第三,是數字經濟開始在東南亞占據主導地位,東南亞目前的網際網路用戶體量在4億人左右,其中10%來自2020年單一年份的增長,大部分的增長開始由一線城市向農村等下沉市場延伸。2025年東南亞的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將為3000億美元。
很多經歷過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業內人士會發現,東南亞網際網路市場的現狀,跟中國10年前非常像。因此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史對新加坡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參照物,對很多中國網際網路人來說也是個難得的機遇。
品玩:國內一些聲音認為,以BAT為代表的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在新加坡必有一戰,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來自各個國家的科技企業是否都將在新加坡捲入「東南亞爭奪戰」?
劉晉榮:我們歡迎任何背景的公司,將新技術、新想法、新模式帶到新加坡來做驗證,但這裡確實不是烏托邦,競爭也是存在的。所有對東南亞市場感興趣的公司,自然都是競爭格局裡面的一員,但競爭也可以是正面的,它可以給這個生態里的所有參與者帶來創新和活力。
競爭對科技人才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歷練,他們經歷的所有實戰和積累下的經驗,都將成為其在國際平台上的能力與價值。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更是獲利方,可以從中享受到更好、更高效的服務。
再者說,競爭也並不是企業間唯一的互動方式。新加坡這個只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國度,開車不到一小時就能橫穿整個國家,這裡更多的是合作共贏的機會。
品玩:相較於中美等較成熟的網際網路企業,新加坡本地的網際網路企業還處於快速增長階段,那麼在監管或推動這些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新加坡現在或者未來,會參考中美等網際網路行業的一些經驗教訓嗎?
劉晉榮:說回新加坡市場體量較小的問題,我們不能夠主導世界的局勢,新加坡要做的事和世界接軌,這就不能閉門造車。如果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學習和參考,我們一定會虛心採納,但是因為國情和市場特徵的差異,也不可能照單全收。原則上我們會學習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找出適合新加坡的政策方案。
像監管方面的話,新加坡在制定政策之前一貫會採取公開諮詢的方式來徵求各界意見。像去年我們推出了新加坡支付服務法令,於2020年1月開始實施,整個法令在簡化了流程的基礎上,加強了對與支付系統的監管,市場對此的反應也非常熱烈,從中我們看到法令完美地平衡了監管的確定性、消費者的保障,以及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