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花样的模具


塔盘,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些托盘是用来盛放新婚夫妇在婚礼前交换结婚礼物的。


留声机





这件精雕的柜子两边柱子上雕刻的是中国神话中的八仙。



陈金声家族的祖先祭坛,中国传统的贡桌上会放瓷瓶、铜鼎,陈家的全换成了银器,连旁边净手的水盆也是银制的,贡品太多,又放了张大桌子,当然上面的器物全部银制,闪亮奢华。
陈金声,1806年出生在马六甲,家里从事的是种植业,1819年到新加坡开办金声公司,后扩大业务至轮船公司,逐渐成为一代富商。他最为后人纪念的是在1857年捐款1.3万元(合现在的数千万新币),敦促英政府兴建麦里芝自来水库,由武吉知马河引水至新加坡市区,可惜由于当局懈怠,工程到1877年才完成第一期,当自来水流入新加坡市区时,陈金声已经去世13年了。新加坡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在伊丽莎白女皇道上建造了一座喷泉来纪念他对新加坡居民用水的贡献。


一件典型的中西结合的银器,一家公司送给陈金声的礼物,底座之上是一位中国商人(应该是代表的陈金声)与两位女神。

一套桌椅,上面镶嵌的母贝





制作槟榔(Sireh)的几套用具,虽然现在人们都不再嚼槟榔了,但在当年还是很流行的待客之道。一套用具包括切割用具和盛放用具,从简便的到奢华的,而且不同地区(比如印度和爪哇)的还不尽相同。




挂布,一般是悬挂在贡桌或墙上、家具上的挂布
三层展示的土生华人的“时尚风格”,从衣服、蜡染、针线活、珠宝到时尚,除了自有的传统,又融入了很多马来-印尼的当地风格。

特别像中国的“百家衣”。


蜡染 Batik
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艺。蜡染的传统在全球许多国家都有发现,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及尼日利亚等;不过印尼的蜡染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印尼爪哇岛的蜡染制法有历经长期的文化适应,受到多种文化影响而拥有丰富多元的样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样式、技术、以及工匠技巧发展最完整的地区。这种工艺最早可能在13世纪就已出现,到17世纪已经成为爪哇中部的一种重要的宫廷艺术形式。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印尼蜡染纳入人类重要口传与无形文化资产。
中国贵州的蜡染主要是蓝白两色,而爪哇及东南亚的蜡染色彩则要丰富很多。


纱笼卡峇(ba)雅 (Sarong Kebaya)
新加坡的传统服饰,由一件Kebaya (马来语,翻译成卡峇雅或娘惹衫,一种带翻领和袖子的开衫)和一件Sarong(管状裙)组成,简单来说就是上面开衫,下面筒裙。新加坡航空的空姐穿的就是这种Sarong Kebaya。
Kebaya是一种传统的女性衣裳,起源于爪哇麻婆王国,早期流行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缅甸、泰国南部、柬埔寨和菲律宾南部,布料可以是丝绸、棉布、半透明尼龙或聚酯等等,大多以刺绣作为装饰,以野花野草或各种各样的花卉作为花样。




Sarong Kebaya的演变,相信来这里的每一位女性观众都会站在展柜前,默默挑选自己最喜欢的那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