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品尝了各种各样的美食,这里既汇聚了全球高端餐饮品牌,同时也保留了本地美食的摊位,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大融合。
711便利店几乎存在于新加坡的每一条街道上,早晨实在起不来,每一顿早餐都是前一天晚上买的面包,我不喜欢牛奶面包这样的搭配,所以每天中午和晚上出去都是大吃特吃。
最常去的是新加坡的食阁,有点类似于国内商场里的美食广场,但又没有那么本土化和商业化,充满本土特色和市井气息。
松发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
位置:樟宜机场地下二层
华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4%,饮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也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不断创新。肉骨茶是福建移民将家乡的药膳汤带入南洋,体现我们“药食同源”的中医理念,又加入了马来药材,更具有南洋的特色。

Mr CoConut(椰子鲜生)
位置:樟宜机场地下二层/武吉士/乌节路等
可以说是新加坡的国民茶饮,有很多家店,路过必买的饮品,武吉士街与蜜雪冰城挨着,就可以理解它在新加坡的地位了

天天海南鸡饭
位置:圣淘沙VIVO CITY食阁
也是海南人移民到南洋,将文昌鸡饭带入新加坡。鸡骨熬汤,鸡油煮饭,鸡肉切片售卖,每一部分都能利用到,同时为适应本地口味,对传统做法进行了改良,像用香茅、斑兰叶等热带香料煮鸡,很符合我们的口味,店里的酱汁简直一绝


立兴潮州鱼丸面
位置:圣淘沙VIVO CITY食阁
是我国潮汕地区潮汕移民带过去的,新加坡版的鱼丸面加入了白胡椒和炸葱,更适应热带气候和本地口味

超赞甜品
位置:乌节路icon食阁/樟宜机场
我是一个榴莲重度爱好者,但是新加坡有些地方不允许带榴莲,在地铁上观察了两天也没有人拿上去,所以只能去甜品店吃。双重榴莲忘返在Instagram 和 TikTok 上很受欢迎,它也确实不负众望,选用的猫山王榴莲口感绵密,味道浓郁。
有些甜品还会添加非常具有东南亚特色的煎蕊,它的制作和食用方式也融合了马来、华人和印度文化的特点,例如椰浆和椰糖的使用体现了马来风味,而绿色粉条的制作则借鉴了华人的米粉技艺。某书上推荐的99老树榴莲就会添加,听说也不错。

叻沙(Laksa)
位置:新加坡管理大学旁边食阁
叻沙起源于东南亚的娘惹文化,是华人移民与马来文化结合的产物。叻沙用椰浆、虾膏、香茅、叻沙叶,将华人的烹饪技法与马来香料完美结合。用蕉叶包裹的嘟嘟糕(Kueh Tutu),也是娘惹文化孕育的美食。

珍宝海鲜
位置:克拉码头附近
招牌是辣椒螃蟹,同时也是新加坡饮食文化的象征,被誉为“国菜”。酸甜微辣,蟹肉很鲜嫩。北京环球影城城市大道附近也有一家。


Killiney咖椰吐司(Kaya Toast)
位置:福康宁公园附近
和亚坤一样也是新加坡国民早餐,但是对于不爱吃面包牛奶的我来说,不是特别喜欢
还在牛车水吃了麻婆豆腐,在酒店楼下吃张亮麻辣烫。遍布新加坡的食阁是其多元社会结构的缩影,它可以用一盘海南鸡饭的价格包容了华人的勤俭、马来人的热情、印度人的辛香以及娘惹文化的精致,成为新加坡社会融合的味觉隐喻。
新加坡的饮食进化史,同时也是一步浓缩的移民史,讲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时写的这篇文章,非常非常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