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新加坡内政部、财政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统筹的《洗黑钱全国风险评估》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第二份洗钱风险评估报告,指出银行业、数码付款代币(DPT)服务、宝石和贵金属等领域面临较高的洗钱风险。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控制小型银行的金融风险,要求其在2026年前停止销售理财产品。

政府时隔10年再发洗钱风险评估:银行业风险高
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转运枢纽,经济体系高度外向型,这使其面临着被犯罪分子利用来洗钱或转移非法资金和资产的风险。根据最新发布的《洗黑钱全国风险评估》报告(Money Laundering National Risk Assessment) ,银行领域是洗钱风险最高的领域。报告指出,银行业因其处理大额交易和来自高风险司法管辖区客户的服务,成为洗钱活动的重点。这些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账户,通过复杂的法人结构或直接投资高价值资产如房地产、宝石和贵金属,试图将非法资金合法化。这种情况在近期被曝光的数宗案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涉及数亿美元的大规模洗钱案件。

除银行业以外,数码付款代币(DPT)服务、宝石和贵金属、企业服务、房地产以及赌场等领域也被评估为高洗钱风险领域。报告指出,数码付款代币相关的举报案件有所增加,利用方式也日益多样化。数码付款代币服务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领域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洗钱风险。犯罪分子可能通过购买和出售加密货币来掩盖非法资金的来源和去向。由于加密货币交易的匿名性和跨境性质,使得监管机构难以追踪资金流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要求所有数码付款代币服务商必须注册并遵守严格的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规定。此外,DPT服务商还需要进行客户尽职调查(CDD),确保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并监控可疑交易活动。

新加坡商业事务局 (Singapore Police Force Commercial Affairs Department)局长周祥泰表示,新加坡将对洗钱采取零容忍态度,并全力防止犯罪分子滥用新加坡的金融生态系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反洗黑钱司司长唐菱霙也强调,金融机构和指定非金融企业应参考这份报告,评估其面临的风险,并确保控制措施到位。
中国小型银行将停止销售理财产品
与新加坡的洗钱风险评估形成对比的是,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在采取措施控制金融风险。据报道,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已要求小型区域性银行在2026年前停止售卖理财产品,除非这些银行有单独的理财子公司。这一指示旨在控制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风险,并规范财富管理业务。自2018年中国官方要求银行设立专门从事理财业务的子公司以来,大多数小型地方银行仍未跟进。这一新指示将迫使这些银行加快步伐,以合规的方式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并建立明确的业务界限,消除任何隐性担保的预期。新加坡和中国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努力,两国在保护金融体系稳定和透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它们对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承诺,还有助于提升它们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