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新加坡內政部、財政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統籌的《洗黑錢全國風險評估》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第二份洗錢風險評估報告,指出銀行業、數碼付款代幣(DPT)服務、寶石和貴金屬等領域面臨較高的洗錢風險。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在採取措施控制小型銀行的金融風險,要求其在2026年前停止銷售理財產品。

政府時隔10年再發洗錢風險評估:銀行業風險高
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轉運樞紐,經濟體系高度外向型,這使其面臨著被犯罪分子利用來洗錢或轉移非法資金和資產的風險。根據最新發布的《洗黑錢全國風險評估》報告(Money Laundering National Risk Assessment) ,銀行領域是洗錢風險最高的領域。報告指出,銀行業因其處理大額交易和來自高風險司法管轄區客戶的服務,成為洗錢活動的重點。這些不法分子利用銀行帳戶,通過複雜的法人結構或直接投資高價值資產如房地產、寶石和貴金屬,試圖將非法資金合法化。這種情況在近期被曝光的數宗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涉及數億美元的大規模洗錢案件。

除銀行業以外,數碼付款代幣(DPT)服務、寶石和貴金屬、企業服務、房地產以及賭場等領域也被評估為高洗錢風險領域。報告指出,數碼付款代幣相關的舉報案件有所增加,利用方式也日益多樣化。數碼付款代幣服務近年來迅速發展,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一領域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洗錢風險。犯罪分子可能通過購買和出售加密貨幣來掩蓋非法資金的來源和去向。由於加密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和跨境性質,使得監管機構難以追蹤資金流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要求所有數碼付款代幣服務商必須註冊並遵守嚴格的反洗錢(AML)和反恐融資(CFT)規定。此外,DPT服務商還需要進行客戶盡職調查(CDD),確保客戶身份的真實性,並監控可疑交易活動。

新加坡商業事務局 (Singapore Police Force Commercial Affairs Department)局長周祥泰表示,新加坡將對洗錢採取零容忍態度,並全力防止犯罪分子濫用新加坡的金融生態系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反洗黑錢司司長唐菱霙也強調,金融機構和指定非金融企業應參考這份報告,評估其面臨的風險,並確保控制措施到位。
中國小型銀行將停止銷售理財產品
與新加坡的洗錢風險評估形成對比的是,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也在採取措施控制金融風險。據報道,中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要求小型區域性銀行在2026年前停止售賣理財產品,除非這些銀行有單獨的理財子公司。這一指示旨在控制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的風險,並規範財富管理業務。自2018年中國官方要求銀行設立專門從事理財業務的子公司以來,大多數小型地方銀行仍未跟進。這一新指示將迫使這些銀行加快步伐,以合規的方式將資金投入資本市場,並建立明確的業務界限,消除任何隱性擔保的預期。新加坡和中國政府加強金融監管的努力,兩國在保護金融體系穩定和透明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舉措不僅展示了它們對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承諾,還有助於提升它們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的地位和聲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