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申办2026年英联邦运动会。这一消息由新加坡英联邦运动会(CGS)和新加坡体育局(SportSG)在4月3日公布,但未透露具体的决策原因。

图源:路透社
此前,在3月份,CGS和SportSG对外公布,他们正在对英联邦运动会联合会(CGF)发出的举办邀请进行深入评估,然而,现在他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综合性体育赛事,如英联邦运动会,往往难以达到单一运动赛事,如七人制橄榄球和一级方程式赛车夜间比赛的热度和影响力。此外,与亚洲运动会和奥运会相比,英联邦运动会的相关性尚待确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申办英联邦运动会似乎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选择,不禁担心,新加坡可能会因为过于自信而成为众矢之的。
2023年,新加坡体育中心的新里程碑
2023年12月,新加坡体育中心迎来了一个新里程碑:自2014年以来由私人财团运营的设施正式移交回政府。与2019年相比,体育、娱乐和生活方式活动的数量增加了30%。这一增长得益于Kallang Alive Sport Management(KASM)的精心策划,这家由文化、社区和青年部及SportSG共同成立的企业实体负责管理价值13.3亿新元(约9.77亿美元)的设施。
他们表示,2023年活动的显著增加主要归功于“强大的活动渠道”,包括K-pop组合Blackpink和著名艺人张学友的演唱会,这些演唱会门票一售而空;特别是歌神“张国荣”,他在新加坡的巡回演唱会上创下了单站演出11场的惊人纪录。

KASM预计今年将吸引近百万游客,得益于酷玩乐队、艾德·希兰和泰勒·斯威夫特等顶级艺人的吸引,以及新加坡粉碎桌球锦标赛、冰上迪士尼、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亚洲杯和汇丰七人制橄榄球赛等体育和家庭娱乐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加坡在寻求扩展和丰富体育中心计划时,必须保持高度的选择性,避免追求虚荣的项目。体育中心的成功不应以牺牲公共财政的纪律性和审慎支出为代价,特别是在赞助资金可能不足的情况下。
英联邦运动会的困境: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英联邦运动会,这个一度被嘲笑为“英国帝国过去遗物”的体育赛事,正努力在体育赛事日历中寻找其存在的意义。
尽管英联邦运动会一直面临消亡的质疑,但它始终设法存活下来。然而,现在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找到2026年赛事的主办城市。据报道,2014年举办奥运会的格拉斯哥可能成为最后的主办城市,但这只是缩小版的奥运会。
原本计划举办2026年英联邦运动会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由于成本上升,已于2023年7月退出,预算从最初的26亿澳元激增至70亿澳元(约合45亿美元)。

图源:YouTube
由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拒绝了申办,英联邦运动会的生存现在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创造一个利基市场并相应地发展,以便潜在的主办城市会发现该赛事在经济上可行。
在公共金库面临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以满足不断扩大的需求和欲望的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即使是奥运会,作为体育成就的巅峰之作,也使主办城市背负了数十年的债务。
大型体育赛事的吸引力减弱:以奥运会为例
即将到来的夏季奥运会揭示了大型体育赛事面临的挑战。最初,布达佩斯、洛杉矶、巴黎、罗马和汉堡都进入了决赛,但最终由于政治意愿和民族团结的缺乏,布达佩斯、罗马和汉堡退出了竞争,只剩下洛杉矶和巴黎。
2017年,国际奥委会破天荒地同时选择了2024年和2028年的举办城市,这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候选城市。这凸显了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吸引力下降。
举办奥运会的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公共和体育基础设施需要巨额投资。此外,主办城市的经济利益也存在不确定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彩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新加坡的冯天伟和曾健,图源:AFP
即便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主办城市也会面临“白象”问题,即专门为奥运建造的体育设施在赛后使用受限,同时带来巨大的维护成本。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许多设施现在已被废弃。此外,还有机会成本,即用于奥运会的公共支出原本可以用于其他更优先的事项。
偿还奥运债务可能给公共预算带来长达数十年的负担。例如,蒙特利尔花了30年才还清1976年奥运会的债务,而希腊的奥运债务则导致了几年后的债务危机。
尽管新加坡如果举办2026年英联邦运动会,严格的财政纪律可以确保不会产生巨额公共债务,但任何成本超支都会带来沉重的政治代价。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何要冒这个险?
尽管已经采取措施改革英联邦运动会,但其相关性仍然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奥运会一度被视为小国和地区展示自己的平台,但至今尚未得到运动员、赞助商和国家的充分认可。
对新加坡来说,亚运会(去年在杭州有12,500名运动员)在整体声望和竞争力方面都高于英联邦运动会。根据新加坡国家奥林匹克理事会的奖励计划,英联邦运动会个人金牌的奖金为40,000新元,而亚洲金牌为20万新元,奥运金牌为100万新元。
新加坡能否超越举办东南亚运动会?
新加坡放弃申办2026年英联邦运动会,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虽然新加坡的体育设施在过去十年有所提升,但要为这样的赛事做好准备,仍然需要巨大的投入。
这并不意味着新加坡只能举办东南亚运动会。事实上,新加坡已经四次成功举办东南亚运动会,并计划在2029年再次承办。
然而,在考虑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赛事将消耗大量公共资源,而回报却充满不确定性。新加坡人需要接受这一决定,并相信其经济可行性。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拥有更成熟的体育文化和更完善体育设施的国家在举办大型奥运会时都难以避免赤字,那么新加坡作为东道主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方面为运动员在主场观众面前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但这是否足以证明花费数亿美元举办奥运会的合理性?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不能仅仅出于虚荣,而必须是基于顽固的现实主义,否则将面临不必要的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