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申辦2026年大英國協運動會。這一消息由新加坡大英國協運動會(CGS)和新加坡體育局(SportSG)在4月3日公布,但未透露具體的決策原因。

圖源:路透社
此前,在3月份,CGS和SportSG對外公布,他們正在對大英國協運動會聯合會(CGF)發出的舉辦邀請進行深入評估,然而,現在他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綜合性體育賽事,如大英國協運動會,往往難以達到單一運動賽事,如七人制橄欖球和一級方程式賽車夜間比賽的熱度和影響力。此外,與亞洲運動會和奧運會相比,大英國協運動會的相關性尚待確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申辦大英國協運動會似乎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選擇,不禁擔心,新加坡可能會因為過於自信而成為眾矢之的。
2023年,新加坡體育中心的新里程碑
2023年12月,新加坡體育中心迎來了一個新里程碑:自2014年以來由私人財團運營的設施正式移交回政府。與2019年相比,體育、娛樂和生活方式活動的數量增加了30%。這一增長得益於Kallang Alive Sport Management(KASM)的精心策劃,這家由文化、社區和青年部及SportSG共同成立的企業實體負責管理價值13.3億新元(約9.77億美元)的設施。
他們表示,2023年活動的顯著增加主要歸功於「強大的活動渠道」,包括K-pop組合Blackpink和著名藝人張學友的演唱會,這些演唱會門票一售而空;特別是歌神「張國榮」,他在新加坡的巡迴演唱會上創下了單站演出11場的驚人紀錄。

KASM預計今年將吸引近百萬遊客,得益於酷玩樂隊、艾德·希蘭和泰勒·斯威夫特等頂級藝人的吸引,以及新加坡粉碎桌球錦標賽、冰上迪士尼、國際籃聯三人籃球亞洲杯和滙豐七人制橄欖球賽等體育和家庭娛樂活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加坡在尋求擴展和豐富體育中心計劃時,必須保持高度的選擇性,避免追求虛榮的項目。體育中心的成功不應以犧牲公共財政的紀律性和審慎支出為代價,特別是在贊助資金可能不足的情況下。
大英國協運動會的困境:尋找新的生存之道
大英國協運動會,這個一度被嘲笑為「英國帝國過去遺物」的體育賽事,正努力在體育賽事日曆中尋找其存在的意義。
儘管大英國協運動會一直面臨消亡的質疑,但它始終設法存活下來。然而,現在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找到2026年賽事的主辦城市。據報道,2014年舉辦奧運會的格拉斯哥可能成為最後的主辦城市,但這只是縮小版的奧運會。
原本計劃舉辦2026年大英國協運動會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由於成本上升,已於2023年7月退出,預算從最初的26億澳元激增至70億澳元(約合45億美元)。

圖源:YouTube
由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都拒絕了申辦,大英國協運動會的生存現在取決於它是否能夠創造一個利基市場並相應地發展,以便潛在的主辦城市會發現該賽事在經濟上可行。
在公共金庫面臨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以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和慾望的背景下,大型體育賽事的吸引力正在減弱。即使是奧運會,作為體育成就的巔峰之作,也使主辦城市背負了數十年的債務。
大型體育賽事的吸引力減弱:以奧運會為例
即將到來的夏季奧運會揭示了大型體育賽事面臨的挑戰。最初,布達佩斯、洛杉磯、巴黎、羅馬和漢堡都進入了決賽,但最終由於政治意願和民族團結的缺乏,布達佩斯、羅馬和漢堡退出了競爭,只剩下洛杉磯和巴黎。
2017年,國際奧委會破天荒地同時選擇了2024年和2028年的舉辦城市,這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候選城市。這凸顯了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的吸引力下降。
舉辦奧運會的成本不斷攀升,尤其是公共和體育基礎設施需要巨額投資。此外,主辦城市的經濟利益也存在不確定性。曾經被認為是中彩票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新加坡的馮天偉和曾健,圖源:AFP
即便成功舉辦了奧運會,主辦城市也會面臨「白象」問題,即專門為奧運建造的體育設施在賽後使用受限,同時帶來巨大的維護成本。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許多設施現在已被廢棄。此外,還有機會成本,即用於奧運會的公共支出原本可以用於其他更優先的事項。
償還奧運債務可能給公共預算帶來長達數十年的負擔。例如,蒙特婁花了30年才還清1976年奧運會的債務,而希臘的奧運債務則導致了幾年後的債務危機。
儘管新加坡如果舉辦2026年大英國協運動會,嚴格的財政紀律可以確保不會產生巨額公共債務,但任何成本超支都會帶來沉重的政治代價。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何要冒這個險?
儘管已經採取措施改革大英國協運動會,但其相關性仍然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奧運會一度被視為小國和地區展示自己的平台,但至今尚未得到運動員、贊助商和國家的充分認可。
對新加坡來說,亞運會(去年在杭州有12,500名運動員)在整體聲望和競爭力方面都高於大英國協運動會。根據新加坡國家奧林匹克理事會的獎勵計劃,大英國協運動會個人金牌的獎金為40,000新元,而亞洲金牌為20萬新元,奧運金牌為100萬新元。
新加坡能否超越舉辦東南亞運動會?
新加坡放棄申辦2026年大英國協運動會,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雖然新加坡的體育設施在過去十年有所提升,但要為這樣的賽事做好準備,仍然需要巨大的投入。
這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只能舉辦東南亞運動會。事實上,新加坡已經四次成功舉辦東南亞運動會,並計劃在2029年再次承辦。
然而,在考慮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時,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賽事將消耗大量公共資源,而回報卻充滿不確定性。新加坡人需要接受這一決定,並相信其經濟可行性。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擁有更成熟的體育文化和更完善體育設施的國家在舉辦大型奧運會時都難以避免赤字,那麼新加坡作為東道主又有什麼不同呢?
一方面為運動員在主場觀眾面前的出色表現感到自豪,但這是否足以證明花費數億美元舉辦奧運會的合理性?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不能僅僅出於虛榮,而必須是基於頑固的現實主義,否則將面臨不必要的財政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