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加坡数学的热度越来越高,孩子数学启蒙,很多家长都选择采用新加坡的教学方法。

那么被称为“世界第一”的新加坡数学到底是怎么学的,难学吗?让我们一起看看!
新加坡的数学教育
新加坡数学确实有着一套非常成熟且备受赞誉的课程结构。
新加坡数学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它从0基础开始,逐步提高难度,一直到六年级,内容覆蓋面广,而且具有完整的体系。
随着不断的改革发展,新加坡数学已经成为了国际顶级的数学学习方法。

虽然中国数学在计算和技巧上的表现确实很出色,但在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和培养西式数学思维方面,可能确实存在一些“短板”。
而新加坡数学则提供了一种中西合璧的解决方案,可以在保持与中国数学接近的进度和难度的同时,又与英美国家的数学思维和英语表达方式接轨。
这也是新加坡数学受到广大中国家长追捧的原因。
那么,新加坡数学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新加坡的数学利器——CPA教学法
新加坡数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具象化模型(CPA教学法)”讲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思路,理解后再辅以适当的练习,极大地降低了孩子理解抽象数学概念的难度。

CPA教学法,又称 “三步教学法”,在数学启蒙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数感”,包括了三个方面: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图形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那么对比中国以及欧美,新加坡的CPA教学法到底强在哪呢?
接下来就举个例子,让家长们能形象的了解这三大数学学习体系的区别。
问题是:有1个苹果和2个橘子,问一共有多少个水果。
中国孩子看到题目会直接摆出算式:1+2=3
欧美孩子会画出1个苹果和2个橘子,数一数得到3个水果
新加坡孩子则会这么做:

通过画模型的方式,把抽象概念具体化,然后再转换为1+2=3的等式。
可以看出,新加坡数学吸收了美国数学的“建模”方法,相比于中国“一步到位”的抽象式学习法,多了一个过渡的阶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
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具体走到抽象的建模思想
新加坡数学有轻松打败应用题的绝招——建模。其实建模就是把一个问题,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用数学方法解答。
新加坡数学中常常会用Bar Model,也就是刚刚举例时画的方块。一个个方块将抽象的数学关系用“图”形象地表现出来,但同时保留了相对实物的简略性,从而承担起从具体化过渡到抽象化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建模思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图形模型代替抽象的数字和问题,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算式,而不是小小年纪就被动地接受冷冰冰的公式和定义。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更是避免他们过早陷入对数学的无限焦虑。
进阶学习:适应孩子的学习规律
通过将具像化、形象化和抽象化三种思维模式阶梯式过渡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源:新加坡教育部官网
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实仔细对比,中国与新加坡的教材大纲都差不多,只是在安排顺序、深度、广度上有些许差别。
01 第一阶段 适合年龄:3-6岁
内容重点:
包含了50以内的数数,20以内的加减,5以内的乘法以及基本的形状、颜色、时间。
难度体现:
虽然已经到了20以内的数字识别和加减法,实际题目难度是循序渐进的。虽然全文都是英文,且在内容里还会涉及英语的学习,但是以图片为主,没有英语基础也可以学。

02 第二阶段 适合年龄段:6-9岁
内容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1000以内的加减,10000以内的加减,乘法,除法,钱币换算,时间,形状,容量,重量,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平面几何、角、面积、条形统计图、分数。
难度体现:
在这个阶段,需要用建模练习数字结构,用建模法数字结构讲解加法,也会更重视应用题的练习。
03 第三阶段 适合年龄:9-12岁
内容重点:
涵盖100000以内加减,10000000的读写,三位数、四位数的乘法除法,分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时间计算,图表,比率,小数、分数和百分比的转换,平均数,代数,速度计算。
难度体现:
这个阶段会开始要求孩子根据线形图表分析数据,图表题将几何、分数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而且平面几何题开始涉及立体几何和空间思维。阅读理解的句式也变得更加复杂了,涉及内容也更加深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