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令人痛心的诈骗案件引发广泛关注。72 岁的失智症老人在网络交友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哄骗,不仅深陷 “爱情陷阱”,还导致自己的公积金账户被清空。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保护失智症患者权益的警钟,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如何防范此类诈骗的深刻思考。

79 岁的退休人士黄秀清近日向媒体反映,她的弟弟在今年农历新年期间结识了一名自称来自台湾的年轻女子。两人迅速陷入 “热恋”,弟弟对女子亲昵地称呼为 “亲爱的”,甚至还在本地酒店与对方见面。
然而,黄秀清很快发现,弟弟的行为开始变得异常。原本每月固定收取 1250 元房租的他,在收租后常常不见踪影,还频繁向周围的人借钱。
更令人震惊的是,家人发现弟弟原本存有上万元的公积金账户,在今年 3 月时已被清空。进一步检查后,家中还发现了 10 张谷歌商店(Google Play)充值卡,种种迹象表明,弟弟极有可能遭遇了诈骗。
黄秀清透露,弟弟今年初被确诊患有失智症,此后说话经常颠三倒四,逻辑混乱。面对家人的询问,他不仅拒绝透露是否将钱给了那名女子,对于见面的具体时间和细节也含糊其辞。
此外,家人还发现弟弟家的信箱锁被更换,弟弟声称最近认识了一位有钱人,准备一起去银行取钱。“我们怀疑他被骗了,但他表达不清楚,我们想帮忙也无从下手。甚至考虑过请私家侦探调查,可费用实在太高了。” 黄秀清无奈地说。

为了查明真相,黄秀清和家人试图查看弟弟的银行记录和公积金账户,但在行政程序上遭遇了重重困难。加上弟弟言语不清,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遭遇,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积蓄被一点点掏空,却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
事实上,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失智症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新加坡卫生部 2021 年预测,到 2030 年,该国失智症患者预计将增至 15 万 2000 人。与此同时,诈骗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隐蔽化,这使得失智症患者成为了极易被攻击的目标。
对此,相关失智症关怀组织表示,失智症患者由于认知和判断能力下降,往往难以识别诈骗手段,因此被骗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手段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的权益,但更重要的是,看护者应与患者建立起深厚的互信关系,及时关注患者的行为变化,避免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飞跃社区服务社区心理健康部门主任陆华建议,家庭成员可以提前规划设立持久授权书(Lasting Power of Attorney,简称 LPA)。这样一来,在患者丧失心智能力的情况下,家属和亲人便可以依法处理授权人的财务和个人福利事宜,包括银行账户、医疗事务、公积金账户和组屋房产等,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新加坡失智症机构倡导及通讯主管林勉也指出,看护者应当留意一些异常迹象,如患者出现异常的财务交易、突然的资金损失,或者对财务问题表现出困扰、变得异常隐秘等行为。
一旦发现这些情况,看护者应及时通知相关金融机构,采取额外的保护措施,如设置交易通知或提款限额等,以降低患者被骗的风险。
林勉还提到,该机构虽然不提供针对诈骗的法律或财务建议,但公众可以参考资源网站 DementiaHub.SG 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网站上详细介绍了在家人丧失心智能力前未设立 LPA 的情况下,亲友如何向法庭申请成为代理人(deputy),以及如何申请设立特殊需求信托(special needs trust),以更好地保护失智症患者的财务资源。
新加坡银行公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保护包括失智症患者在内的丧失心智能力银行客户,公会已向银行前线人员制定了指导方针,要求他们密切注意客户心智能力可能下降的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潜在受害者。
这起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给予失智症患者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加强对他们的保护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失智症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