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令人痛心的詐騙案件引發廣泛關注。72 歲的失智症老人在網絡交友過程中,被不法分子哄騙,不僅深陷 「愛情陷阱」,還導致自己的公積金帳戶被清空。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保護失智症患者權益的警鐘,也引發了社會對於如何防範此類詐騙的深刻思考。

79 歲的退休人士黃秀清近日向媒體反映,她的弟弟在今年農曆新年期間結識了一名自稱來自台灣的年輕女子。兩人迅速陷入 「熱戀」,弟弟對女子親昵地稱呼為 「親愛的」,甚至還在本地酒店與對方見面。
然而,黃秀清很快發現,弟弟的行為開始變得異常。原本每月固定收取 1250 元房租的他,在收租後常常不見蹤影,還頻繁向周圍的人借錢。
更令人震驚的是,家人發現弟弟原本存有上萬元的公積金帳戶,在今年 3 月時已被清空。進一步檢查後,家中還發現了 10 張谷歌商店(Google Play)充值卡,種種跡象表明,弟弟極有可能遭遇了詐騙。
黃秀清透露,弟弟今年初被確診患有失智症,此後說話經常顛三倒四,邏輯混亂。面對家人的詢問,他不僅拒絕透露是否將錢給了那名女子,對於見面的具體時間和細節也含糊其辭。
此外,家人還發現弟弟家的信箱鎖被更換,弟弟聲稱最近認識了一位有錢人,準備一起去銀行取錢。「我們懷疑他被騙了,但他表達不清楚,我們想幫忙也無從下手。甚至考慮過請私家偵探調查,可費用實在太高了。」 黃秀清無奈地說。

為了查明真相,黃秀清和家人試圖查看弟弟的銀行記錄和公積金帳戶,但在行政程序上遭遇了重重困難。加上弟弟言語不清,無法準確表述自己的遭遇,家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的積蓄被一點點掏空,卻難以採取有效的措施。
事實上,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失智症患者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新加坡衛生部 2021 年預測,到 2030 年,該國失智症患者預計將增至 15 萬 2000 人。與此同時,詐騙手段也日益多樣化和隱蔽化,這使得失智症患者成為了極易被攻擊的目標。
對此,相關失智症關懷組織表示,失智症患者由於認知和判斷能力下降,往往難以識別詐騙手段,因此被騙的情況並不罕見。
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手段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者的權益,但更重要的是,看護者應與患者建立起深厚的互信關係,及時關注患者的行為變化,避免讓騙子有可乘之機。
飛躍社區服務社區心理健康部門主任陸華建議,家庭成員可以提前規劃設立持久授權書(Lasting Power of Attorney,簡稱 LPA)。這樣一來,在患者喪失心智能力的情況下,家屬和親人便可以依法處理授權人的財務和個人福利事宜,包括銀行帳戶、醫療事務、公積金帳戶和組屋房產等,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新加坡失智症機構倡導及通訊主管林勉也指出,看護者應當留意一些異常跡象,如患者出現異常的財務交易、突然的資金損失,或者對財務問題表現出困擾、變得異常隱秘等行為。
一旦發現這些情況,看護者應及時通知相關金融機構,採取額外的保護措施,如設置交易通知或提款限額等,以降低患者被騙的風險。
林勉還提到,該機構雖然不提供針對詐騙的法律或財務建議,但公眾可以參考資源網站 DementiaHub.SG 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網站上詳細介紹了在家人喪失心智能力前未設立 LPA 的情況下,親友如何向法庭申請成為代理人(deputy),以及如何申請設立特殊需求信託(special needs trust),以更好地保護失智症患者的財務資源。
新加坡銀行公會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為了保護包括失智症患者在內的喪失心智能力銀行客戶,公會已向銀行前線人員制定了指導方針,要求他們密切注意客戶心智能力可能下降的信號,並採取相應措施保護潛在受害者。
這起案件不僅給受害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社會敲響了警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給予失智症患者更多的關愛和關注,加強對他們的保護和教育,提高他們的防騙意識。
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努力,加強對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為失智症患者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