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巴士增添新标志,包括提醒乘客使用手机或讲话时放低音量、不要坐在列车地板上,以及不要占用多个座位,鼓励乘客顾及他人感受。
1. 陆路交通管理局
陆路交通管理局星期六(1月25日)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当局从去年底开始,陆续在地铁和巴士张贴这些新标志,鼓励乘客更有公德心,从而提升乘搭公共交通的体验。
“我们会继续对公交上的严重不当行为执法,也正在检讨是否加强相关措施和刑罚。”
据记者观察,新标志贴在地铁车厢内靠近车门旁、位于原有禁令标志上方。

列车, 来源:联合早报
每天都会搭巴士和地铁外出的黄丽霖(35岁,工程师)受访时说,她觉得大部分的乘客都相当自动,只有一些乘客尤其是年长者,在看视频时会把手机音量开得很大声,令人有些反感。
“有了标志,至少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但有没有照做是另一回事,毕竟又不会罚款。或许要加强教育,就如不断提醒乘客让位给有需要者,希望好习惯变成社会常态。”
公众陈美华(63岁,家庭主妇)平日都会乘搭滨海市区线接孙子放学。她说,没有注意到列车内增添了新标志,反而是观察到不少学生会坐在列车地板上玩手机。
“他们一般会坐在给轮椅使用者的地方,但看到有人推轮椅或婴儿车进来,都会站起来让路。他们没有妨碍到其他人,但确实不雅观。我觉得这是家教和社会意识的问题,张贴提醒标志的作用可能不大。”
2. 提醒并鼓励乘客优雅乘车
陆交局多年来通过不同方式,包括广告,甚至推出五个礼让大使——Give-Way Glenda(让路格莲达)、Move-In Martin(往后移马丁)、Stand-up Stacey(站立斯太西)、Bag-Down Benny(把包放下本尼)和Hush-Hush Hannah(安静汉娜),以轻松方式提醒并鼓励更多乘客优雅乘车。
新加坡行善运动执行总监郑美玲提到,根据行善运动的调查,公众乘坐公交时,最讨厌的三个行为包括没有往内移,为上下车的乘客让路、没有向有需要者伸出援手,以及使用手机等数码设备时没有调制静音模式。

列车, 来源:联合早报
她说,新标志可作为一种视觉提醒,但少了法律效力,能起到的作用或有限。然而,这些标志对塑造社会常态和要求方面,依旧至关重要。 “要改变行为,往往得先有意识。当不断地传达某个信息,思想逐渐会受影响。标志除了作为一种提醒,也能引导个人行为。个人会想维护这些标准,并提醒他人为别人着想。”
参考资料:
1.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50126-5790502?ref=today-news-section-card-1,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