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巴士增添新標誌,包括提醒乘客使用手機或講話時放低音量、不要坐在列車地板上,以及不要占用多個座位,鼓勵乘客顧及他人感受。
1. 陸路交通管理局
陸路交通管理局星期六(1月25日)回復《聯合早報》詢問時說,當局從去年底開始,陸續在地鐵和巴士張貼這些新標誌,鼓勵乘客更有公德心,從而提升乘搭公共運輸的體驗。
「我們會繼續對公交上的嚴重不當行為執法,也正在檢討是否加強相關措施和刑罰。」
據記者觀察,新標誌貼在地鐵車廂內靠近車門旁、位於原有禁令標誌上方。

列車, 來源:聯合早報
每天都會搭巴士和地鐵外出的黃麗霖(35歲,工程師)受訪時說,她覺得大部分的乘客都相當自動,只有一些乘客尤其是年長者,在看視頻時會把手機音量開得很大聲,令人有些反感。
「有了標誌,至少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但有沒有照做是另一回事,畢竟又不會罰款。或許要加強教育,就如不斷提醒乘客讓位給有需要者,希望好習慣變成社會常態。」
公眾陳美華(63歲,家庭主婦)平日都會乘搭濱海市區線接孫子放學。她說,沒有注意到列車內增添了新標誌,反而是觀察到不少學生會坐在列車地板上玩手機。
「他們一般會坐在給輪椅使用者的地方,但看到有人推輪椅或嬰兒車進來,都會站起來讓路。他們沒有妨礙到其他人,但確實不雅觀。我覺得這是家教和社會意識的問題,張貼提醒標誌的作用可能不大。」
2. 提醒並鼓勵乘客優雅乘車
陸交局多年來通過不同方式,包括廣告,甚至推出五個禮讓大使——Give-Way Glenda(讓路格蓮達)、Move-In Martin(往後移馬丁)、Stand-up Stacey(站立斯太西)、Bag-Down Benny(把包放下本尼)和Hush-Hush Hannah(安靜漢娜),以輕鬆方式提醒並鼓勵更多乘客優雅乘車。
新加坡行善運動執行總監鄭美玲提到,根據行善運動的調查,公眾乘坐公交時,最討厭的三個行為包括沒有往內移,為上下車的乘客讓路、沒有向有需要者伸出援手,以及使用手機等數碼設備時沒有調製靜音模式。

列車, 來源:聯合早報
她說,新標誌可作為一種視覺提醒,但少了法律效力,能起到的作用或有限。然而,這些標誌對塑造社會常態和要求方面,依舊至關重要。 「要改變行為,往往得先有意識。當不斷地傳達某個信息,思想逐漸會受影響。標誌除了作為一種提醒,也能引導個人行為。個人會想維護這些標準,並提醒他人為別人著想。」
參考資料:
1.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50126-5790502?ref=today-news-section-card-1,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