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晒足迹”又在朋友圈刷屏了
大家的足迹基本上都是这个画风
毕竟,想要走遍中华大地是很有难度的

试想要是出个新加坡版
大家的画风可能会突变。。。







1965年新加坡刚独立时
国土面积为 581.5平方公里
呃,要知道在中国
小于500平方公里的县
都被称为 袖珍小县

扎心了小坡
怪不得被叫做“坡县”
那么问题来了
原本只有500多平方公里
现在却为700多平方公里
我们小坡是怎么 变大的?

说出来都是眼泪
那是一铲土一铲沙
填海造田 给填出来的
我们容易么我们。。。
谷歌地图记录了
从1984年到现在新加坡国土面积变化
那种震撼大家感受一下


填海前 VS 造田后
生活在新加坡
你可能走着走着
走的就是一块填海造出来的土地
不信么,著名的填海项目
滨海湾了解下?
网红金沙坐落的那一块土地
滨海湾填海前后对比

裕廊化工岛填海前后对比

樟宜机场填海前后对比

大家有没有想过武吉士
为什么叫做白沙浮?
那里曾是白沙遍布的海滩
现在已然填海成为了商业步行街
还有榜鹅一些地区
我们常去骑车烧烤的东海岸
军事岛德光岛等等
都是向海要田而来的!

谷歌地图将这一切
非常具象的记录了下来:
东北部

东部

南部

西部

新加坡,就是这样东南西北
一点点变大的!

大海,如何才能被填平?
填海,那可是个技术活
一铲一撬的怕是要填到地老天荒
光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行

新加坡造田的技术
也不是一天就研究出来的
最早要追溯到殖民时期了。。。
说起新加坡的填海史
那可谓是鲜活的“国土扩张史”

填坑儿——滩涂围填
刚开始技术有限
填海一般是在原有滩涂沼泽地上
进行围海造田
椰子感觉就是的——“填坑儿”
在主岛上找到各种坑来填

填坑代表区域是驳船码头、唐人街

(曾经的驳船码头)
平推——海滨围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