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曬足跡」又在朋友圈刷屏了
大家的足跡基本上都是這個畫風
畢竟,想要走遍中華大地是很有難度的

試想要是出個新加坡版
大家的畫風可能會突變。。。







1965年新加坡剛獨立時
國土面積為 581.5平方公里
呃,要知道在中國
小於500平方公里的縣
都被稱為 袖珍小縣

扎心了小坡
怪不得被叫做「坡縣」
那麼問題來了
原本只有500多平方公里
現在卻為700多平方公里
我們小坡是怎麼 變大的?

說出來都是眼淚
那是一鏟土一鏟沙
填海造田 給填出來的
我們容易麼我們。。。
谷歌地圖記錄了
從1984年到現在新加坡國土面積變化
那種震撼大家感受一下


填海前 VS 造田後
生活在新加坡
你可能走著走著
走的就是一塊填海造出來的土地
不信麼,著名的填海項目
濱海灣了解下?
網紅金沙坐落的那一塊土地
濱海灣填海前後對比

裕廊化工島填海前後對比

樟宜機場填海前後對比

大家有沒有想過武吉士
為什麼叫做白沙浮?
那裡曾是白沙遍布的海灘
現在已然填海成為了商業步行街
還有榜鵝一些地區
我們常去騎車燒烤的東海岸
軍事島德光島等等
都是向海要田而來的!

谷歌地圖將這一切
非常具象的記錄了下來:
東北部

東部

南部

西部

新加坡,就是這樣東南西北
一點點變大的!

大海,如何才能被填平?
填海,那可是個技術活
一鏟一撬的怕是要填到地老天荒
光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行

新加坡造田的技術
也不是一天就研究出來的
最早要追溯到殖民時期了。。。
說起新加坡的填海史
那可謂是鮮活的「國土擴張史」

填坑兒——灘塗圍填
剛開始技術有限
填海一般是在原有灘塗沼澤地上
進行圍海造田
椰子感覺就是的——「填坑兒」
在主島上找到各種坑來填

填坑代表區域是駁船碼頭、唐人街

(曾經的駁船碼頭)
平推——海濱圍填

該填的坑填的差不多了
得進行技術升級了
開始在島外圍進行海濱圍填
也就是在原有主島海岸線向外
平推著填下去

平推代表區域是東海岸
樟宜機場和大士等
生態——離島圍填
平推式填海會對海洋生態
造成極大的破壞
新加坡開始實行離島式圍填
填海理念從粗放變為節約

圍填的代表區域是裕廊島和實馬高島
實馬高島?沒去過吧~
很正常,那裡是垃圾埋置場

新加坡填海地圖感受下:
(點擊圖片可放大)

不光是技術升級了
填海的功能也變的多樣了
從開始的居住和商業目的
演變成現在的工業物流,旅行
綜合配套等多種目的

來源:UPI 國際城市規劃 作者:周韻

新加坡填海引發的問題
填海說白了
就是人類與大自然的戰鬥
那麼這場戰役新加坡贏了麼?
其實,填海引發了不少的問題
也面對著不小的挑戰

領土問題
填海是可以
但是肯定不能填到別人家門口
新加坡因為填海
和鄰居馬來西亞有過爭議
兩國訴諸國際海洋法庭
法庭裁決新加坡勝訴
跟椰子再來研究下這個圖:

可以清楚的看出來:
新加坡填海範圍
都在自己的領海範圍內
沒有占有領國的水域
也沒有改變原先的海上邊界
最後國際海洋法庭裁決新加坡勝訴
不過填海改變海洋生態
新加坡要賠償
大馬漁民的經濟損失

建材問題
領土問題此後
引發了材料危機
填海要用到的材料太多了
其中之一就是——沙

2017年柬埔寨宣布
永久禁止出口沙子
乍一看會覺得:誰缺你那點沙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