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成为政客,那就先当一名不领工资的公务员吧。
林金山的第一份公职,是公共服务署(Public Service Committee (PSC))的副主席。
公共服务署是殖民地政府下设独立机构,核心职能是负责考核、推荐及公务员的升迁,责任巨大。这样重要的机构,原本是由一名政坛大人物担纲一把手:尤索夫.伊萨(Yusof Ishak)。
但这位老兄很快被晋升,而且晋升幅度非常之大。他在几个月后就加冕成为独立后新加坡的第一任国家元首(Yang Di-Pertuan Negara),把自己的头像印到了新元上。

接替者名叫林英美(Lim Eng Bee),原本是一名成功的牙医。虽然此人也通过选战成为高级政务官,但缺乏领导公共服务署如此重要机构的能力。加上此时英国外派人员陆续回国,一切事务几乎陷于瘫痪,庞大的工作压力直接压垮了林英美。
这位新领导每天花大部分时间呆坐在办公室。每当有人拜访时,他能说出来的只有两句话:good morning和good day,其余时间只有漫长的沉默和空洞的眼神。从医学视角来看,是典型因工作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的病例。
作为他的副手,林金山当时也许不了解抑郁症是什么,但是他能观察到顶头上司一步一步崩溃的事实。
于是林金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需要林英美签字的文件,必须要先经过自己审批才行。这让他自己成为了事实上的一把手,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公共服务署的各项工作重归正轨。
这些事情,李光耀和吴庆瑞都看在眼里。事实证明了,林金山这位看起来不像政治家的商人,却具备一些非常稀缺的能力:
处变不惊,具备极强的决断力、执行力和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个能顶住大场面的人。
这正是李光耀需要的,能办事,能镇住场子,而且脾气与能力都能与王永元相抗衡。加上吴庆瑞的热情不懈推荐,李光耀拿起桌边的电话,打给了林金山:
“你被指定为建屋发展局的主席了”。
“Hey, you have been appointed Chairman, Housing Board.”
这突如其来的升迁让林金山有些脱戏:“干什么去, whatever for”?
李光耀并没有在最开始,就给这位未来的得力下属太大压力,甚至连工作目标都没有提:
“你去那边先干些工作,可以带着任何你认可的下属”
“No, you go there and do some work, and you can take any officer you like.”
林金山沉默了。
作为一名高级公务员,他对刚刚成立建屋发展局的种种流言,包括机构内部的官僚主义,以及李光耀与国家发展部长王永元的内斗都略有耳闻。
三天后,李光耀第二次电话林金山催促上任:
“你去上任了么?”
“Have you been to the Housing Board?”
林金山小心翼翼的试探:“没有,那位部长(王永元)什么也没说”
“No, the Minister has not said anything.”
李光耀一如既往的强势:“我说了就没问题,你去上任。”“I say it’s all right, you go there.”
就这样,没有正式文件任命,没有职责交接,1960年初林金山正式上任成为建屋发展局第一任主席 ,不领工资的那种。
时光荏苒,此时林金山已经是一名44岁的中年人了。就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测到,他一生中最忙碌也最富有成果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当然,林金山不是毛头小伙,他自信已对未来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再大的困难,也不如当年面对日本人的拷打吧?”
但当他第一次进入建屋发展局之时,可怜的新人林金山,觉得自己还是把政治想得过于简单了。建屋发展局办公室内的气氛一片死寂,一种诡异的紧张感在空中弥漫。
在那一瞬间,林金山仿佛觉得自己又穿越回到了那个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日据时代。
未来的Mr. HDB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建屋发展局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修房子,而是......间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