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成為政客,那就先當一名不領工資的公務員吧。
林金山的第一份公職,是公共服務署(Public Service Committee (PSC))的副主席。
公共服務署是殖民地政府下設獨立機構,核心職能是負責考核、推薦及公務員的升遷,責任巨大。這樣重要的機構,原本是由一名政壇大人物擔綱一把手:尤索夫.伊薩(Yusof Ishak)。
但這位老兄很快被晉升,而且晉升幅度非常之大。他在幾個月後就加冕成為獨立後新加坡的第一任國家元首(Yang Di-Pertuan Negara),把自己的頭像印到了新元上。

接替者名叫林英美(Lim Eng Bee),原本是一名成功的牙醫。雖然此人也通過選戰成為高級政務官,但缺乏領導公共服務署如此重要機構的能力。加上此時英國外派人員陸續回國,一切事務幾乎陷於癱瘓,龐大的工作壓力直接壓垮了林英美。
這位新領導每天花大部分時間呆坐在辦公室。每當有人拜訪時,他能說出來的只有兩句話:good morning和good day,其餘時間只有漫長的沉默和空洞的眼神。從醫學視角來看,是典型因工作壓力過大而患上抑鬱症的病例。
作為他的副手,林金山當時也許不了解抑鬱症是什麼,但是他能觀察到頂頭上司一步一步崩潰的事實。
於是林金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需要林英美簽字的文件,必須要先經過自己審批才行。這讓他自己成為了事實上的一把手,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讓公共服務署的各項工作重歸正軌。
這些事情,李光耀和吳慶瑞都看在眼裡。事實證明了,林金山這位看起來不像政治家的商人,卻具備一些非常稀缺的能力:
處變不驚,具備極強的決斷力、執行力和領導力,最重要的,是個能頂住大場面的人。
這正是李光耀需要的,能辦事,能鎮住場子,而且脾氣與能力都能與王永元相抗衡。加上吳慶瑞的熱情不懈推薦,李光耀拿起桌邊的電話,打給了林金山:
「你被指定為建屋發展局的主席了」。
「Hey, you have been appointed Chairman, Housing Board.」
這突如其來的升遷讓林金山有些脫戲:「幹什麼去, whatever for」?
李光耀並沒有在最開始,就給這位未來的得力下屬太大壓力,甚至連工作目標都沒有提:
「你去那邊先幹些工作,可以帶著任何你認可的下屬」
「No, you go there and do some work, and you can take any officer you like.」
林金山沉默了。
作為一名高級公務員,他對剛剛成立建屋發展局的種種流言,包括機構內部的官僚主義,以及李光耀與國家發展部長王永元的內鬥都略有耳聞。
三天後,李光耀第二次電話林金山催促上任:
「你去上任了麼?」
「Have you been to the Housing Board?」
林金山小心翼翼的試探:「沒有,那位部長(王永元)什麼也沒說」
「No, the Minister has not said anything.」
李光耀一如既往的強勢:「我說了就沒問題,你去上任。」「I say it’s all right, you go there.」
就這樣,沒有正式文件任命,沒有職責交接,1960年初林金山正式上任成為建屋發展局第一任主席 ,不領工資的那種。
時光荏苒,此時林金山已經是一名44歲的中年人了。就連他自己也沒有預測到,他一生中最忙碌也最富有成果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當然,林金山不是毛頭小伙,他自信已對未來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再大的困難,也不如當年面對日本人的拷打吧?」
但當他第一次進入建屋發展局之時,可憐的新人林金山,覺得自己還是把政治想得過於簡單了。建屋發展局辦公室內的氣氛一片死寂,一種詭異的緊張感在空中瀰漫。
在那一瞬間,林金山仿佛覺得自己又穿越回到了那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日據時代。
未來的Mr. HDB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建屋發展局要處理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修房子,而是......間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