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跟Joshua打卡新加坡科学中心的故事,今天也来分享一下Eric在新加坡旅行中的感受。让我很意外的是,相比6岁就可以把场馆内容分析得头头是道的Joshua,Eric对于这趟旅行的感受,却充满了超级英雄的色彩,他认真地思考着自己可以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来帮助拯救世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我们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开始说起。
第一天我们打卡了科学中心,在里面玩了足足9个小时,第二天又跟孩子们打卡了两个室内的生态馆,一个是海洋馆(S.E.A ),另外一个是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这两个地方口碑好、景色佳,真的是炎热夏天里在新加坡避暑的好去处。

我们同样是前一天先在网上预定好票,第二天直接凭电子票进场,用半天的时间来打卡海洋馆,到了傍晚时分就去滨海湾花园看夜景。
本以为这样的旅行让孩子感受到的,一定是大自然的奥秘和美不胜收的风景,却没想到在这一天里,跟孩子上了一堂新加坡博物馆想要深入渗透给每一个人的“环境保护教育”,让我们不由自主思考:如果想拯救世界,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
01 从生物的发展史说起,让环保教育深根于心
新加坡海洋馆除了向游客展示海洋世界的奥秘之外,还有一条核心教育主线,就是随着观展的路线,一步一步传播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以及引导游客思考环保教育可以如何进行。
像我们刚进去海洋馆,就会看到一个天幕海洋展示,里面的布景包括了一艘沉船、一片人工岩石、许多不同种类的鱼。

这一艘沉船,在整个画面里特别吸引孩子的注意,他们反复问我,“妈妈,船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船是怎么沉到水里呢?”
我当时看到前面有一个电子屏幕区,便赶紧指著跟孩子说,“快看,上面在解说‘沉船’,我想会有你们想要的答案!”
结果里面分享的内容,是在气候变化下,对“沉船造成的影响因素”。

比如“蝴蝶效应”是如何影响整个世界,并且会给海洋物种带来哪些环境变化。在博物馆导览图文并茂的讲解下,孩子们认真地看了许久。

这还只是海洋馆里的第一个展区,当我们逛完里面40多个展区后,才发现几乎每一个展区,都在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环保教育宣传。从生物的发展史说起,让孩子对这个生物产生好奇,紧接着用动画+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明白这个生物的重要性、目前出现的问题,以及状况和改变的可能性。
比如当我们去逛鲨鱼区时,它会有一个入口让游客进入其中,一抬头所见,就是鲨鱼最直接的观光体验。

但在进去入口前,如果你愿意驻足,就会发现外面是一整片鲨鱼的自然博物馆教育,从观看鲨鱼的标本、化石、历史演变,再到整片墙对于鲨鱼知识的科普,让大家能更加直观的进行深入了解。
孩子们穿梭在每一堵墙里,仔细查看上面非常形象的介绍,包括鲨鱼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特征。

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鲨鱼的身体特征说明,跟人类身体的不同对比,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很有趣。

孩子还可以直接对比自己跟鲨鱼的身高,看看自己属于哪类的鲨鱼,这也是在拉近孩子跟鲨鱼的亲近感。

旁边最大的展板,则用大量的数据告诉了我们,鲨鱼的重要性,以及鲨鱼现在面临的处境有多艰难。

里面每一段文字都详略得当、图表生动形象,以至于我家两孩子在这片展区前,停留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并认真地讨论起里面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意思。
不仅仅是鲨鱼,海洋馆里的每一个展区,包括海鳝、魔鬼鱼、水母、珊瑚礁、天幕海景等,每一部分都在充分激发着大家的好奇心,从头到尾做足了对环境保护的引导。
一方面,让你看到海洋生物是多么美妙绝伦,让人驻足连连。

另一方面,也告诉你目前珊瑚礁的整体状况如何,关于它们的生存情况,以及面临什么挑战。

另一方面,却在景区前配上许多智能讲解设备,让每一个游客可以观察到里面所涉及的鱼类特征,以及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状况。

仅仅在这一片区域,我就跟孩子们待上了一个小时,因为仔细去看了博物馆所配套的多语言讲解,才发现博物馆想传递给每一个游客的教育知识,可以如此丰富。
还有活化石区,一方面让孩子能够看到、感受到活化石的模样和生活环境,似真似假。

另一方面,还会同时配合大屏幕介绍活化石相关的内容,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它存在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教育宣传普及,几乎贯穿了整个海洋馆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当我们逛完42个展区后,就等于上了42节不同维度的环保课。这么高频的学习模式,哪怕是4岁的小Eric,他都能记得头头是道,跟我仔细地分析探讨,如何可以更好地帮助海洋生物拥有一个家:
“你觉得可以怎么样帮助海洋生物呢?”“海洋馆说了,小朋友们可以尝试不要往海水里扔垃圾!”

02 用自然主题串成线索,让环保教育震撼人心
跟很多国内外的自然博物馆相似,新加坡的博物馆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素材,让游客感知科普主题、传递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我们傍晚去的另外一个景点,在滨海湾花园里所感受到的环保教育。
滨海湾花园里最受大家欢迎的地方,就是美不胜收的擎天大树。

还有不同种类的绿植和花朵。

让我家孩子们尖叫的人工瀑布。

这些都是参观的游客喜欢拍照留念的地方,但孩子们所看到的博物馆给予的提示,却才刚刚开始。当两个孩子在边看边玩的过程中,突然问我一个问题,“妈妈,馆里一直出现的一个词‘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是什么意思呢?”我这才发现,无论是路标、指引、场馆主题名,包括播报里的引导,‘The Lost World’都是高频词。
“对哦,什么是失落的世界,为什么总说失落的世界呢?”我把这个问题也抛回给了孩子。为了了解博物馆对“失落的世界”的演绎和阐释,我们开始到处在场馆里找答案。
首先它是对整个森林世界的综述,给滨海湾花园的景观赋予了一个诗意的名字。

其次它还是对旅客行走路线的比喻,给每位参观滨海湾花园的游客,仿佛置身奇幻世界的想像。

它更是对整个地球环保教育的命名,时刻提醒著每一个参观者,我们的地球、气候、环境和物种,正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失落”状况。
比如用酷炫的地球岩石,来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地球外貌的丰富多样。

接着用5个自然科普视频,介绍世界正在面临的5个挑战,如果我们不留意看,很有可能就会错过这些环保教育。

像这个视频,孩子们就反复看了很多遍。Eric说,他不知道地球原来正在“suffering”(苦苦煎熬著)。

最让孩子震撼的,应该就是这段博物馆特制的影片了。用大屏幕的方式,结合光影视觉效果,让每一个游客都能在观影厅里,观看两个主题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