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當真實版「海王」,這個新加坡海洋館讓孩子圓拯救世界的夢想

2019年08月26日   •   5301次閱讀

昨天分享了跟Joshua打卡新加坡科學中心的故事,今天也來分享一下Eric在新加坡旅行中的感受。讓我很意外的是,相比6歲就可以把場館內容分析得頭頭是道的Joshua,Eric對於這趟旅行的感受,卻充滿了超級英雄的色彩,他認真地思考著自己可以如何從中汲取力量,來幫助拯救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我們第二天的行程安排開始說起。

第一天我們打卡了科學中心,在裡面玩了足足9個小時,第二天又跟孩子們打卡了兩個室內的生態館,一個是海洋館(S.E.A ),另外一個是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這兩個地方口碑好、景色佳,真的是炎熱夏天裡在新加坡避暑的好去處。

我們同樣是前一天先在網上預定好票,第二天直接憑電子票進場,用半天的時間來打卡海洋館,到了傍晚時分就去濱海灣花園看夜景。

本以為這樣的旅行讓孩子感受到的,一定是大自然的奧秘和美不勝收的風景,卻沒想到在這一天裡,跟孩子上了一堂新加坡博物館想要深入滲透給每一個人的「環境保護教育」,讓我們不由自主思考:如果想拯救世界,我們每個人可以做些什麼力所能及的事情。

01 從生物的發展史說起,讓環保教育深根於心

新加坡海洋館除了向遊客展示海洋世界的奧秘之外,還有一條核心教育主線,就是隨著觀展的路線,一步一步傳播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以及引導遊客思考環保教育可以如何進行。

像我們剛進去海洋館,就會看到一個天幕海洋展示,裡面的布景包括了一艘沉船、一片人工岩石、許多不同種類的魚。

這一艘沉船,在整個畫面里特別吸引孩子的注意,他們反覆問我,「媽媽,船為什麼會沉到水裡?船是怎麼沉到水裡呢?」

我當時看到前面有一個電子螢幕區,便趕緊指著跟孩子說,「快看,上面在解說『沉船』,我想會有你們想要的答案!」

結果裡面分享的內容,是在氣候變化下,對「沉船造成的影響因素」。

比如「蝴蝶效應」是如何影響整個世界,並且會給海洋物種帶來哪些環境變化。在博物館導覽圖文並茂的講解下,孩子們認真地看了許久。

這還只是海洋館裡的第一個展區,當我們逛完裡面40多個展區後,才發現幾乎每一個展區,都在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環保教育宣傳。從生物的發展史說起,讓孩子對這個生物產生好奇,緊接著用動畫+圖文並茂的形式,讓孩子明白這個生物的重要性、目前出現的問題,以及狀況和改變的可能性。

比如當我們去逛鯊魚區時,它會有一個入口讓遊客進入其中,一抬頭所見,就是鯊魚最直接的觀光體驗。

但在進去入口前,如果你願意駐足,就會發現外面是一整片鯊魚的自然博物館教育,從觀看鯊魚的標本、化石、歷史演變,再到整片牆對於鯊魚知識的科普,讓大家能更加直觀的進行深入了解。

孩子們穿梭在每一堵牆裡,仔細查看上面非常形象的介紹,包括鯊魚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特徵。

還可以進一步了解鯊魚的身體特徵說明,跟人類身體的不同對比,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很有趣。

孩子還可以直接對比自己跟鯊魚的身高,看看自己屬於哪類的鯊魚,這也是在拉近孩子跟鯊魚的親近感。

旁邊最大的展板,則用大量的數據告訴了我們,鯊魚的重要性,以及鯊魚現在面臨的處境有多艱難。

裡面每一段文字都詳略得當、圖表生動形象,以至於我家兩孩子在這片展區前,停留了差不多半個小時,並認真地討論起裡面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意思。

不僅僅是鯊魚,海洋館裡的每一個展區,包括海鱔、魔鬼魚、水母、珊瑚礁、天幕海景等,每一部分都在充分激發著大家的好奇心,從頭到尾做足了對環境保護的引導。

一方面,讓你看到海洋生物是多麼美妙絕倫,讓人駐足連連。

另一方面,也告訴你目前珊瑚礁的整體狀況如何,關於它們的生存情況,以及面臨什麼挑戰。

另一方面,卻在景區前配上許多智能講解設備,讓每一個遊客可以觀察到裡面所涉及的魚類特徵,以及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狀況。

僅僅在這一片區域,我就跟孩子們待上了一個小時,因為仔細去看了博物館所配套的多語言講解,才發現博物館想傳遞給每一個遊客的教育知識,可以如此豐富。

還有活化石區,一方面讓孩子能夠看到、感受到活化石的模樣和生活環境,似真似假。

另一方面,還會同時配合大螢幕介紹活化石相關的內容,讓遊客全方位了解它存在的重要性。

因為這個教育宣傳普及,幾乎貫穿了整個海洋館的方方面面,以至於當我們逛完42個展區後,就等於上了42節不同維度的環保課。這麼高頻的學習模式,哪怕是4歲的小Eric,他都能記得頭頭是道,跟我仔細地分析探討,如何可以更好地幫助海洋生物擁有一個家:

「你覺得可以怎麼樣幫助海洋生物呢?」「海洋館說了,小朋友們可以嘗試不要往海水裡扔垃圾!」

02 用自然主題串成線索,讓環保教育震撼人心

跟很多國內外的自然博物館相似,新加坡的博物館也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素材,讓遊客感知科普主題、傳遞核心價值觀,這也是我們傍晚去的另外一個景點,在濱海灣花園裡所感受到的環保教育。

濱海灣花園裡最受大家歡迎的地方,就是美不勝收的擎天大樹。

還有不同種類的綠植和花朵。

讓我家孩子們尖叫的人工瀑布。

這些都是參觀的遊客喜歡拍照留念的地方,但孩子們所看到的博物館給予的提示,卻才剛剛開始。當兩個孩子在邊看邊玩的過程中,突然問我一個問題,「媽媽,館裡一直出現的一個詞『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是什麼意思呢?」我這才發現,無論是路標、指引、場館主題名,包括播報里的引導,『The Lost World』都是高頻詞。

「對哦,什麼是失落的世界,為什麼總說失落的世界呢?」我把這個問題也拋回給了孩子。為了了解博物館對「失落的世界」的演繹和闡釋,我們開始到處在場館裡找答案。

首先它是對整個森林世界的綜述,給濱海灣花園的景觀賦予了一個詩意的名字。

其次它還是對旅客行走路線的比喻,給每位參觀濱海灣花園的遊客,仿佛置身奇幻世界的想像。

它更是對整個地球環保教育的命名,時刻提醒著每一個參觀者,我們的地球、氣候、環境和物種,正處於一個怎麼樣的「失落」狀況。

比如用酷炫的地球岩石,來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地球外貌的豐富多樣。

接著用5個自然科普視頻,介紹世界正在面臨的5個挑戰,如果我們不留意看,很有可能就會錯過這些環保教育。

像這個視頻,孩子們就反覆看了很多遍。Eric說,他不知道地球原來正在「suffering」(苦苦煎熬著)。

最讓孩子震撼的,應該就是這段博物館特製的影片了。用大螢幕的方式,結合光影視覺效果,讓每一個遊客都能在觀影廳里,觀看兩個主題視頻。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