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讨论的热点,抱怨声越来越多。最近,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威胁,这是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最新指责,并希望在短期内采取行动。

图源:VCG
然而,中国政府似乎并未准备好采取可能对其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修复措施,其虽然在5月8日宣布了一系列减缓电池行业扩张的提案,但这些提案并不具有约束力。
此外,中国国家计划机构发表了一份反驳文章,驳斥了关于中国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说法,某些西方媒体将“产能过剩”仅仅解释为超出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种定义过于片面,不仅与经济学的常识相悖,也忽视了实际情况,文章强调中国工业的竞争力源于创新而非补贴。
这是中国对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高科技产业的支持态度,这些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也是中国不会停止支持它们的原因,无论外界如何督促。此外,这些产业对其他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贸易壁垒上升的原因。
然后,中国的贸易伙伴,包括巴西等友好国家,也对中国在钢铁、石化产品和挖掘机等多个领域的产能过剩提出了批评,这些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拖累中国经济中房地产低迷的不良副作用。北京似乎还没有找到阻止经济下滑的有效方法,除非将焦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因此,这种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持续存在。
汇丰控股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诺伊曼指出,中国的产能过剩挑战没有单一的快速解决方案,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强劲投资。
而在更传统的行业,问题在于需求疲软,尤其是住房建设步履蹒跚,最终需要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包括稳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帮助消费者增加支出。
然而,这并非易事。
西方炒作“产能过剩”,各怀保护主义算盘

图源:CNA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最近访问中国,主要关注点也聚焦于此,职责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造成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扭曲损害了美国企业和工人利益;又指责北京动用国家资金支持关键行业、亏损公司,并向全球市场倾销可能危及当地企业生存的出口产品。
这一论调一经发表,迅速遭到了火眼金睛的网友广泛讽刺:“美国总是在拥有竞争优势时提倡自由市场,而在处于不利地位时则推行保护主义,这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不二法则。”
西方国家在对待问题时明显的“双重标准”背后的动因并不难洞察。随着中国从最初的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到占据高附加值环节,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向高端攀升,并在全球市场中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无疑刺激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
西方的垄断资本利益集团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担忧,认为这可能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商业机会,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抹黑和压制中国来维护他们在全球生产和供应链中的既得利益。
美国还认为,中国应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而非依赖全球其他地区的需求。耶伦博士也承认这一挑战的艰巨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中国的整体宏观经济和产业战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民企出海,供应链转移
目前,中国家庭和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正在勒紧裤腰带,远未准备好承担更多推动增长的负担。受内需疲软影响,上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2020年初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工厂转而寻求海外市场,出口激增,价格暴跌。
以太阳能电池板行业为例,过去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了供过于求,引发了价格战和盈利能力的崩溃;在汽车行业,情况更为复杂。据JSC Automotive估计,今年第一季度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但主要电动汽车出口商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运行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越来越多的闲置工厂原本生产汽油车,正受到中国迅速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困扰。

图源:雅虎
为了缓解电动汽车市场的紧张局势,中国企业可能开始考虑在其他国家进行生产,整个供应链同步转移。
在1980年代,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紧张局势在日系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投资建厂后得到缓解;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市场,如欧洲、南美和东南亚进行投资,中国的决策机构上周表示,将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中国领导人的欧洲之行包括在匈牙利和法国停留,比亚迪计划在这两个国家建立工厂,法国总理布鲁诺·勒梅尔表示,法国也欢迎比亚迪在当地建厂。
然而,这需要长期战略。比亚迪表示,在匈牙利开始生产需要三年时间;不过,在美国,由于对中国投资的敌意日益增加,这种做法可能难以实施。
在较老的行业,近十年前,中国为了应对钢铁和铝产能过剩,曾迫使行业合理化并关闭效率低下的生产商。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及其团队表示,北京现在应该对行业采取类似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方法。
美国负责国际事务的副国务卿杰伊·尚博博士表示:“中国亏损企业的比例是几十年来最高的,有些公司并没有真正对市场承受的情况做出反应。”然而,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关闭公司和裁员是一个高风险的举动。
事实上,中国2010年代的政策并没有导致产出大幅下降。最近,钢铁出口激增至八年来的最高水平,从而引发了全球的投诉,但其根本问题在于中国国家主导的制造业扩张与国内消费增长的不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