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經濟討論的熱點,抱怨聲越來越多。最近,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出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威脅,這是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最新指責,並希望在短期內採取行動。

圖源:VCG
然而,中國政府似乎並未準備好採取可能對其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的修復措施,其雖然在5月8日宣布了一系列減緩電池行業擴張的提案,但這些提案並不具有約束力。
此外,中國國家計劃機構發表了一份反駁文章,駁斥了關於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說法,某些西方媒體將「產能過剩」僅僅解釋為超出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這種定義過於片面,不僅與經濟學的常識相悖,也忽視了實際情況,文章強調中國工業的競爭力源於創新而非補貼。
這是中國對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等高科技產業的支持態度,這些產業對於國家經濟復甦至關重要,也是中國不會停止支持它們的原因,無論外界如何督促。此外,這些產業對其他國家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是貿易壁壘上升的原因。
然後,中國的貿易夥伴,包括巴西等友好國家,也對中國在鋼鐵、石化產品和挖掘機等多個領域的產能過剩提出了批評,這些產能過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拖累中國經濟中房地產低迷的不良副作用。北京似乎還沒有找到阻止經濟下滑的有效方法,除非將焦點轉向高科技產業,因此,這種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會持續存在。
滙豐控股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諾伊曼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挑戰沒有單一的快速解決方案,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的強勁投資。
而在更傳統的行業,問題在於需求疲軟,尤其是住房建設步履蹣跚,最終需要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包括穩定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和幫助消費者增加支出。
然而,這並非易事。
西方炒作「產能過剩」,各懷保護主義算盤

圖源:CNA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最近訪問中國,主要關注點也聚焦於此,職責中國新能源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造成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扭曲損害了美國企業和工人利益;又指責北京動用國家資金支持關鍵行業、虧損公司,並向全球市場傾銷可能危及當地企業生存的出口產品。
這一論調一經發表,迅速遭到了火眼金睛的網友廣泛諷刺:「美國總是在擁有競爭優勢時提倡自由市場,而在處於不利地位時則推行保護主義,這似乎已經成為了美國的不二法則。」
西方國家在對待問題時明顯的「雙重標準」背後的動因並不難洞察。隨著中國從最初的加工貿易逐步發展到占據高附加值環節,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向高端攀升,並在全球市場中建立了一定的競爭優勢,這一點無疑刺激了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敏感神經。
西方的壟斷資本利益集團對於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感到擔憂,認為這可能會威脅到他們自身的商業機會,因此他們試圖通過抹黑和壓制中國來維護他們在全球生產和供應鏈中的既得利益。
美國還認為,中國應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而非依賴全球其他地區的需求。耶倫博士也承認這一挑戰的艱巨性,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中國的整體宏觀經濟和產業戰略,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民企出海,供應鏈轉移
目前,中國家庭和地方政府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正在勒緊褲腰帶,遠未準備好承擔更多推動增長的負擔。受內需疲軟影響,上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降至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工廠轉而尋求海外市場,出口激增,價格暴跌。
以太陽能電池板行業為例,過去的大規模擴張導致了供過於求,引發了價格戰和盈利能力的崩潰;在汽車行業,情況更為複雜。據JSC Automotive估計,今年第一季度產能利用率大幅下降,但主要電動汽車出口商比亞迪和特斯拉的運行水平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表明越來越多的閒置工廠原本生產汽油車,正受到中國迅速向電動汽車轉型的困擾。

圖源:雅虎
為了緩解電動汽車市場的緊張局勢,中國企業可能開始考慮在其他國家進行生產,整個供應鏈同步轉移。
在1980年代,日本與美國的經濟緊張局勢在日系汽車製造商在美國投資建廠後得到緩解;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企業也開始在海外市場,如歐洲、南美和東南亞進行投資,中國的決策機構上周表示,將支持民營企業擴大海外市場。
中國領導人的歐洲之行包括在匈牙利和法國停留,比亞迪計劃在這兩個國家建立工廠,法國總理布魯諾·勒梅爾表示,法國也歡迎比亞迪在當地建廠。
然而,這需要長期戰略。比亞迪表示,在匈牙利開始生產需要三年時間;不過,在美國,由於對中國投資的敵意日益增加,這種做法可能難以實施。
在較老的行業,近十年前,中國為了應對鋼鐵和鋁產能過剩,曾迫使行業合理化並關閉效率低下的生產商。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及其團隊表示,北京現在應該對行業採取類似的以利潤為中心的方法。
美國負責國際事務的副國務卿傑伊·尚博博士表示:「中國虧損企業的比例是幾十年來最高的,有些公司並沒有真正對市場承受的情況做出反應。」然而,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關閉公司和裁員是一個高風險的舉動。
事實上,中國2010年代的政策並沒有導致產出大幅下降。最近,鋼鐵出口激增至八年來的最高水平,從而引發了全球的投訴,但其根本問題在於中國國家主導的製造業擴張與國內消費增長的不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