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全球电子产品价值链正在经历重大重组,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关键“连接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在其最新的《宏观经济评估》报告中指出,作为区域转口枢纽新加坡凭借在电子产业链上中游生产的优势,以及高效的中介服务能力,正在从电子业转移东盟获得溢出效应。
金管局数据显示,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量自2017年以来下降约15%,而美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增长超过40%,电子产品贸易中此分化趋势尤为明显。在中美紧张关系升级的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采取“双重供应链战略”,东盟和印度因此获得了大量电子业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全球电子行业的创建投资从2015年到2020年的年均水平攀升至2000亿美元(约2646亿新元),而流入中国的投资则出现下降趋势。当前亚洲电子产品出口稳居全球七成,东盟升至近五分之一。
今年瀚亚投资(Eastspring Investments)和普华永道新加坡(PwC Singapore)联合发布的《重塑供应链:投资者的机遇》白皮书调查了来自北美、欧洲和亚洲的汽车、电子制造、制药和医疗设备行业的150名企业高管,发现在地缘政治影响下,近八成受访高管认为企业若不重新布局供应链将面临盈利风险,且其风险将大于供应链再平衡的投资成本。这些企业通过吸引投资和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为全球相对较稳定的新兴市场带来重要增长机会。
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化步伐放缓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采取“中国+1”战略,通过东盟和印度作为中介角色来降低风险并优化供应链。新加坡凭借在电子产业链中上游生产的优势,以及高效的中介服务能力,在这轮供应链重组中扮演着重要的互补角色,并获得显著利益。

新加坡在电子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环节具备比较优势,尤其在半导体设备和集成电路的生产方面。新加坡与越南等国在产业链下游形成互补,随着外资企业转向东盟,新加坡间接获得了来自东盟地区电子生产增加的溢出效应。
根据金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对东盟、中国和印度等地的电子产品转口份额自2019年开始逐年上升。2023年对东盟的转口贸易达到近50亿新元,对中国则达到近30亿新元,贸易相关服务的出口也有所增加。新加坡在金融和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也为以制造业为驱动的东盟出口结构提供了补充支持。与此同时,新加坡可以利用区域转口枢纽角色,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联系,提升区域整体效率,促使东盟在不断演变的全球制造与贸易格局中处于关键地位。
东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出口者之一,2022年占全球半导体出口的23%,其中,新加坡占10.8%。在这一轮全球电子产业链重组中,新加坡不断吸引着来自全球科技巨头的大量投资,生产技术先进和复杂的高端芯片,这种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的战略使新加坡在全球电子业价值链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当前,新加坡制造业产值已连续三个月实现增长,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9.8%,而在8月的则增长了22%。占制造业产值权重最大的电子业产值在过去三个月的稳健表现显示该领域的复苏。制造业的强劲表现可能会推动新加坡第三季度的实际经济增长超过官方预估。
尽管电子业在9月份的增长有所放缓,但星展银行经济师蔡汉廷仍对本土电子业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复苏良好,这个领域的上行周期还有更大发展空间,这有利于本地电子公司。我们继续预计,在市场更换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广泛之下,将给新加坡电子公司带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