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步伐的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全球電子產品價值鏈正在經歷重大重組,東南亞地區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關鍵「連接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在其最新的《宏觀經濟評估》報告中指出,作為區域轉口樞紐新加坡憑藉在電子產業鏈上中游生產的優勢,以及高效的中介服務能力,正在從電子業轉移東協獲得溢出效應。
金管局數據顯示,中美之間的雙邊貿易量自2017年以來下降約15%,而美國與其他地區的貿易增長超過40%,電子產品貿易中此分化趨勢尤為明顯。在中美緊張關係升級的背景下,許多跨國公司採取「雙重供應鏈戰略」,東協和印度因此獲得了大量電子業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全球電子行業的創建投資從2015年到2020年的年均水平攀升至2000億美元(約2646億新元),而流入中國的投資則出現下降趨勢。當前亞洲電子產品出口穩居全球七成,東協升至近五分之一。
今年瀚亞投資(Eastspring Investments)和普華永道新加坡(PwC Singapore)聯合發布的《重塑供應鏈:投資者的機遇》白皮書調查了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的汽車、電子製造、製藥和醫療設備行業的150名企業高管,發現在地緣政治影響下,近八成受訪高管認為企業若不重新布局供應鏈將面臨盈利風險,且其風險將大於供應鏈再平衡的投資成本。這些企業通過吸引投資和增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參與度,為全球相對較穩定的新興市場帶來重要增長機會。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化步伐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採取「中國+1」戰略,通過東協和印度作為中介角色來降低風險並優化供應鏈。新加坡憑藉在電子產業鏈中上游生產的優勢,以及高效的中介服務能力,在這輪供應鏈重組中扮演著重要的互補角色,並獲得顯著利益。

新加坡在電子產業鏈的上游和中游環節具備比較優勢,尤其在半導體設備和集成電路的生產方面。新加坡與越南等國在產業鏈下游形成互補,隨著外資企業轉向東協,新加坡間接獲得了來自東協地區電子生產增加的溢出效應。
根據金管局披露的數據顯示,新加坡對東協、中國和印度等地的電子產品轉口份額自2019年開始逐年上升。2023年對東協的轉口貿易達到近50億新元,對中國則達到近30億新元,貿易相關服務的出口也有所增加。新加坡在金融和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也為以製造業為驅動的東協出口結構提供了補充支持。與此同時,新加坡可以利用區域轉口樞紐角色,加強與東協各國的聯繫,提升區域整體效率,促使東協在不斷演變的全球製造與貿易格局中處於關鍵地位。
東協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出口者之一,2022年占全球半導體出口的23%,其中,新加坡占10.8%。在這一輪全球電子產業鏈重組中,新加坡不斷吸引著來自全球科技巨頭的大量投資,生產技術先進和複雜的高端晶片,這種專注於高附加值的高端製造業的戰略使新加坡在全球電子業價值鏈中占據了有利位置。
當前,新加坡製造業產值已連續三個月實現增長,其中9月份同比增長9.8%,而在8月的則增長了22%。占製造業產值權重最大的電子業產值在過去三個月的穩健表現顯示該領域的復甦。製造業的強勁表現可能會推動新加坡第三季度的實際經濟增長超過官方預估。
儘管電子業在9月份的增長有所放緩,但星展銀行經濟師蔡漢廷仍對本土電子業的發展前景感到樂觀。「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復甦良好,這個領域的上行周期還有更大發展空間,這有利於本地電子公司。我們繼續預計,在市場更換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以及人工智慧應用廣泛之下,將給新加坡電子公司帶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