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食物送居民抗通胀 组织:有夹心层每月省达600元

拯救食物送居民抗通胀 组织:有夹心层每月省达600元
随着物价高涨,拯救食物不仅能够减少浪费,也有助于对抗通货膨胀。本地一些邻里组织就通过把拯救回来的食物派发给居民,减少他们的负担。受访居民估算,他们每次领取免费食材,就能节省20元到60元之间的开支;也有食物拯救组织透露,夹心层人士一个月甚至可以省下最多600元。
金融管理局和贸工部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鉴于食物和水电价格进一步上涨,我国7月份的核心通胀率年比上升到4.8%,比6月份高出0.4个百分点,也是13年来的新高。分析师认为,整体通胀率和核心通胀率将在今年10月左右触顶,并在年底开始趋稳,但预计不会回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
这几个月来,本地一些非政府组织拯救大量多余食品,然后载往邻里免费派给居民,吸引许多人前来领取,有些时候甚至出现大排长龙的情况。
受惠居民:无需常到超市巴刹花钱

黄女士领取被拯救的食物。(图:陈成辉)
邻里组织“甘榜碧山”(Kampung Bishan)最近就在碧山民众俱乐部举行了一场大型派发活动,组织从巴西班让批发中心拯救了将近3000公斤的蔬菜和水果,再由大约70名志愿者进行分类和筛选后,分发给居民。
60岁的黄女士早在活动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就到场排队。她告诉《8视界新闻网》,她从小就养成珍惜食物的习惯,若看到这些仍可食用的蔬果丢进垃圾桶,自己会感到很心痛,因此想要拯救它们,还可以省钱,一举两得。
“每次拿(被拯救的食物)大概(省下)20多元以上,所以没有时常去超市买,有的吃就好。”
另一名居民郑女士则说,本身的家庭成员不多,有时候到超市或巴刹购买食材时,往往很难拿捏食材的分量,而在食物派发活动中,她可以领取少量的食材。“这样我就可以煮两到三餐了,一个星期我可以省20元。”
夹心层较需要援助 连老板也来领食物

居民只能带走限定的食物分量。(图:陈成辉)
“甘榜碧山”联合创办人陈佩婷透露,活动开始后的短短一个小时内,主办单位就已经派出150个号码牌给居民。为了尽可能地让更多居民受惠,主办单位限制每个居民在三分钟内带走限定的食物分量,并把它们装在一个专用的篮子内。
“一个家庭拿了这一整篮的蔬菜水果,通常可以节省50元到60元。”
她表示,最近举办了更多类似的食物派发活动,而前来领取的公众主要是夹心层人士,当中甚至包括专业人士和老板。
“曾经有一名受惠者,他属于社会的夹心层。他的家庭总收入达不到政府最低收入的要求,所以他每个星期都来跟我们拿整篮子的食物。他告诉我们,每个星期节省了上百元,一个月可能省了500元到600元。”
主办方需自掏腰包 补贴活动经费

志愿者筛选和分类被拯救回来的蔬菜。(图:陈成辉)
就在援助居民度过难关之际,组织本身也面临挑战。陈佩婷说,他们每个月平均需要花费2100元来举办食物派发活动,包括租用货车、汽油和停车费。
“我们从参与者和会员那里收集捐款,也有一家公司赞助了我们两个月的运营成本,其余的由我们使用自己的积蓄支付。”
除了碧山,惹兰加由也开始举办食物派发活动,并同食物拯救组织Divert for 2nd Life(D2L)和邻里互动平台GoodHood.sg合作。据观察,现场所准备的食物包括奶粉、咖啡、麦片、饼乾和薯片等干粮,每个居民最多只能从每一种食物中领取一份。
其中一名参与派发活动的义工郭明金认为,这段期间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多,每名居民一个月平均可以省下50元到60元的消费。
“居民其实感到很高兴,希望接下来还可以举办更多食物派发活动,毕竟能够减轻一点点开销。”
50岁居民洪秀妹指出,她本身平时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但在外面购买咖啡会比较贵,因此她想前来领取食物,估计一个月内可以节省20元到30元。
宏茂桥集选区议员黄玲玲指出,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已经有一段时间,受影响的群体不只是低收入家庭,也包括中等收入家庭,因此区内的所有居民都能前来领取一份食物,达到守望相助的精神。
领取食物的居民多了两到三倍

居民领取食物。(图:陈成辉)
D2L创办人林庆慧透露,过去数月主办的大型派发活动中,至少有200名公众前来领取食物。其中,有一次在大巴窑举行的大型派发活动,更吸引了将近500名居民。
她发现,最近前来领取食物的居民,比两、三个月前增加了两到三倍,原因或许与物价上涨有关,但在同一时间,这也显示居民对零食物浪费的意识越来越高,较能接受那些被拯救的食物,作为替代食物的来源。
“有些人不太熟悉那些(被拯救的)食物,可是经过一番了解后,他们比较愿意尝试他们之前没吃过的食物,也有人问我从哪里可以买这些食物,因为有些食物是比较不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