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食物送居民抗通脹 組織:有夾心層每月省達600元

拯救食物送居民抗通脹 組織:有夾心層每月省達600元
隨著物價高漲,拯救食物不僅能夠減少浪費,也有助於對抗通貨膨脹。本地一些鄰里組織就通過把拯救回來的食物派發給居民,減少他們的負擔。受訪居民估算,他們每次領取免費食材,就能節省20元到60元之間的開支;也有食物拯救組織透露,夾心層人士一個月甚至可以省下最多600元。
金融管理局和貿工部早前公布的數據顯示,鑒於食物和水電價格進一步上漲,我國7月份的核心通脹率年比上升到4.8%,比6月份高出0.4個百分點,也是13年來的新高。分析師認為,整體通脹率和核心通脹率將在今年10月左右觸頂,並在年底開始趨穩,但預計不會回到冠病疫情前的水平。
這幾個月來,本地一些非政府組織拯救大量多餘食品,然後載往鄰里免費派給居民,吸引許多人前來領取,有些時候甚至出現大排長龍的情況。
受惠居民:無需常到超市巴剎花錢

黃女士領取被拯救的食物。(圖:陳成輝)
鄰里組織「甘榜碧山」(Kampung Bishan)最近就在碧山民眾俱樂部舉行了一場大型派發活動,組織從巴西班讓批發中心拯救了將近3000公斤的蔬菜和水果,再由大約70名志願者進行分類和篩選後,分發給居民。
60歲的黃女士早在活動開始前的兩個小時就到場排隊。她告訴《8視界新聞網》,她從小就養成珍惜食物的習慣,若看到這些仍可食用的蔬果丟進垃圾桶,自己會感到很心痛,因此想要拯救它們,還可以省錢,一舉兩得。
「每次拿(被拯救的食物)大概(省下)20多元以上,所以沒有時常去超市買,有的吃就好。」
另一名居民鄭女士則說,本身的家庭成員不多,有時候到超市或巴剎購買食材時,往往很難拿捏食材的分量,而在食物派發活動中,她可以領取少量的食材。「這樣我就可以煮兩到三餐了,一個星期我可以省20元。」
夾心層較需要援助 連老闆也來領食物

居民只能帶走限定的食物分量。(圖:陳成輝)
「甘榜碧山」聯合創辦人陳佩婷透露,活動開始後的短短一個小時內,主辦單位就已經派出150個號碼牌給居民。為了儘可能地讓更多居民受惠,主辦單位限制每個居民在三分鐘內帶走限定的食物分量,並把它們裝在一個專用的籃子內。
「一個家庭拿了這一整籃的蔬菜水果,通常可以節省50元到60元。」
她表示,最近舉辦了更多類似的食物派發活動,而前來領取的公眾主要是夾心層人士,當中甚至包括專業人士和老闆。
「曾經有一名受惠者,他屬於社會的夾心層。他的家庭總收入達不到政府最低收入的要求,所以他每個星期都來跟我們拿整籃子的食物。他告訴我們,每個星期節省了上百元,一個月可能省了500元到600元。」
主辦方需自掏腰包 補貼活動經費

志願者篩選和分類被拯救回來的蔬菜。(圖:陳成輝)
就在援助居民度過難關之際,組織本身也面臨挑戰。陳佩婷說,他們每個月平均需要花費2100元來舉辦食物派發活動,包括租用貨車、汽油和停車費。
「我們從參與者和會員那裡收集捐款,也有一家公司贊助了我們兩個月的運營成本,其餘的由我們使用自己的積蓄支付。」
除了碧山,惹蘭加由也開始舉辦食物派發活動,並同食物拯救組織Divert for 2nd Life(D2L)和鄰里互動平台GoodHood.sg合作。據觀察,現場所準備的食物包括奶粉、咖啡、麥片、餅乾和薯片等乾糧,每個居民最多只能從每一種食物中領取一份。
其中一名參與派發活動的義工郭明金認為,這段期間需要幫助的人越來越多,每名居民一個月平均可以省下50元到60元的消費。
「居民其實感到很高興,希望接下來還可以舉辦更多食物派發活動,畢竟能夠減輕一點點開銷。」
50歲居民洪秀妹指出,她本身平時都有喝咖啡的習慣,但在外面購買咖啡會比較貴,因此她想前來領取食物,估計一個月內可以節省20元到30元。
宏茂橋集選區議員黃玲玲指出,全球經濟環境低迷已經有一段時間,受影響的群體不只是低收入家庭,也包括中等收入家庭,因此區內的所有居民都能前來領取一份食物,達到守望相助的精神。
領取食物的居民多了兩到三倍

居民領取食物。(圖:陳成輝)
D2L創辦人林慶慧透露,過去數月主辦的大型派發活動中,至少有200名公眾前來領取食物。其中,有一次在大巴窯舉行的大型派發活動,更吸引了將近500名居民。
她發現,最近前來領取食物的居民,比兩、三個月前增加了兩到三倍,原因或許與物價上漲有關,但在同一時間,這也顯示居民對零食物浪費的意識越來越高,較能接受那些被拯救的食物,作為替代食物的來源。
「有些人不太熟悉那些(被拯救的)食物,可是經過一番了解後,他們比較願意嘗試他們之前沒吃過的食物,也有人問我從哪裡可以買這些食物,因為有些食物是比較不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