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新加坡 轻松玩转无压力 最强新加坡旅游攻略宝典

2019年11月23日   •   2万次阅读

•游多多小贴士:如果想入庙参观,在进门前得先脱下鞋子。

新加坡最负盛名的回教堂之一,詹美回教堂座落被视为“唐人街”的牛车水的中心地。

它是1826年由Chulias人建于牛车水的三座伊斯兰遗迹之一。Chulias是来自印度南部科罗曼代尔海岸著名Chola Kingdom of Tamil Nadu的淡米尔回教徒。早期移居新加坡的Chulias多数成为商人或钱币兑换商。由Chulias人所建、座落于直落亚逸街的另外两座古迹是阿布拉回教堂和纳哥德卡殿(原名Shahul Hamid Durgha,是为纪念这位圣人到访新加坡而建)。

詹美回教堂的建筑风格奇特。入口是典型的南印度风格,而两个祈祷大厅以及神殿却是以殖民时代建筑大师George Coleman为代表的新古典风格。这种独特的外观使詹美回教堂成为摄影家的挚爱。自19世纪以来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明信片上。詹美回教堂于1974年11月29日正式列为国家纪念古迹。

•地址:218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058767

•交通:乘地铁至政府大厦(City Hall)站(EW13/NS25),然后在桥南路乘搭新巴103、166、197号公共汽车或新加坡地铁局61号公共汽车。或者乘搭东北线地铁至牛车水(Chinatown)站(NE4),然后往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 / 宝塔街(Pagoda Street)方向步行。

在马来语里,直落亚逸(Telok Ayer)意思是“水湾”,所以这里原本是个海湾。直落亚逸街就在沿岸边。早在移民到来前,马来人已聚居直落亚逸。他们以捕鱼为生,并住在海上高脚屋——“奎笼”。1819年莱佛士取得新加坡后,被划定为华人居住区。到了1835年,直落亚逸街已有许多商行、会馆和庙宇,如应和会馆、福德祠、天福宫与粤海清庙。

时过境迁,这里已不见了海湾,取而代之的只高楼林立的金融区。缅怀先辈的过去,国家公园局、国家文物局及国家旅游局于2002年联合在直落亚逸街天福宫旁的小小公园直落亚逸埔(Telok Ayer Green)里设立三组由本地雕塑家林龙成(Lim Leong Seng)创作的雕塑,生动地描绘了往昔的风情。

位于新加坡宝塔街。是一栋三层楼的老式洋楼经过翻新修改而成的纪念馆,面积虽然不大,却也散发着浓浓的殖民味道。早期从中国南来新加坡的华人过番客,他们主要来自广东与福建,过的生活都非常简朴。他们大多以店屋里狭窄又拥挤的一间间小木房为“家”。困苦的生活使得部分移民染上吸毒、抽烟、睹搏等恶习。 

牛车水原貌馆原貌馆每个小时都有导游服务,带领您参观展览。尤如走进一条时光隧道,通过原貌馆里的各种展览品和口述历史,您可身临其境、清楚地了解早期华族移民的生活情形及他们的辛酸经历。原貌馆每个小时都有导游服务,带领您参观展览。除此之外,您也可到馆内的咖啡厅享用茶点,或到精品店选购精致的手制棉被、木屐等富有浓郁华族色彩的物品作为纪念。

•门票:成人$10.00,儿童$6.00

•开放时间:上午9:00至晚上8:00(周一至周日) 最后入场晚上7:00

•交通:乘地铁至政府大厦(City Hall)站(NS25/EW13),然后转搭地铁至牛车水(Chinatown)站(NE4)或乘搭61、80、197号公共汽车至桥北路。

位于牛车水中心地区,展现了新加坡宗教艺术与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座仍然焕发着生机的文物古迹, 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圣物——佛牙舍利,置于由信徒捐资打造的重达 320 千克的金制舍利塔之中。

该寺由著名禅师——释法照法师设计,在海内外的顾问团队的帮助下得以修建。寺庙采纳了唐代的建筑风格与元素,结合了佛教曼荼罗(坛场)的设计风格,恢弘之气,一望即出。因此,探访寺中,众多的文物与古意将让您领悟颇多。寺庙设计之初,就针对其造型与纪念古迹的方案进行了大量调查,确保其与真实历史精准相合。寺中的其它重要景点还包括:佛教文化博物馆、著名僧伽纪念馆、三藏殿,以及定期举办相关表演、讲座和展览的展厅。

史密丝街:一条著名的露天美食街,在这里可以找到最美味的本地小食。您不妨试试这里的炒粿条、萝卜糕、 Rojak (沾甜浆及碎花生的沙粒)等当地小食。这些摊档每天从上午11点开到晚间11点,只需区区五元,便能美美地饱餐一顿。

武吉巴梳:俗称为“会馆街”,您可找到多所华族文化与宗乡会馆。武吉巴梳过去是新加坡的**之一。现在的武吉巴梳却以餐室和饭店而闻名。如想要品尝新加坡道地的美食,就千万别错过到武吉巴梳一游!

丹戎巴葛:一排排的酒廊、酒吧和卡拉OK 酒廊仍保留着二战前优雅的店屋面貌。

小印度是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犹如印度的缩影。在屠妖节(Deepavali),即兴都教光节(Hindu Festival of Lights),小印度被装点成金碧辉煌的神话世界。

在1819年,当莱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时,随行有多名印度助手和士兵,他们便是最早的一批印度移民。之后,更多的印度移民来到了新加坡谋生,而印度族群的聚居地也不断扩大,直至今天的规模。

这里的主干道之一——实龙岗路(Serangoon),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马路之一。当时此处还是一大片森林,常有猛兽毒蛇出没,居住在此的人都会敲打铜锣来赶走野兽。用马来语来说,就是“di-serang dengan gong”,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千灯寺院是1927年由一位泰国僧人修建的,寺院内保留不少佛教古文物,最受人瞩目的是一尊高达15米的大佛像。佛像重达350吨。

Sri Srinivasa Perumal寺建于1855年,内有高达20米的塔楼,寺内供奉著毗湿奴神像。在屠妖节,游行的队伍就是从这里出发。寺院门票免费。

•地址: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

•交通:地铁NE线小印度站(Little India),车站编号NE7。

公交车:在乌节路(Orchard Road)乘新巴64号、65号或111号公共汽车到实龙岗路。

•游多多小贴士:小印度每逢周六和周日傍晚都格外热闹,这是因为新加坡的印度籍劳工都喜欢到这儿吃饭、购物,或与朋友聚会。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比较清静。

创建于1881年。特殊的彩绘门楼是典型的南印度建筑风格,塔楼上推砌著许多神像、圣牛及战士,庙里供俸的是拥有力量和有气的卡里女神-KALI。每逢周二及周五,是最多信徒前来参拜的日子,但正逢生理期的女子被视为不洁,不能进庙里参拜。

作为新加坡最出名、香客最多的佛教寺庙,释迦牟尼菩提迦耶寺通常被称作千灯寺院。寺庙于1927年由一位泰国僧人Vutthisara修建,因此在建筑和装饰上都可见深厚的泰式风格影响。步入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15米高的宏伟佛像,周围环绕着无边无尽的灯光。

在佛像基座上有一幅描绘佛陀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壁画。在佛像后面的一个居室里,您还会发现身体斜倚的佛祖像,这样神奇的场景只有亲眼见到您才会相信。宏伟雄奇的佛像不仅仅值得您拍照收藏,单是巨大的体形也能让信徒和前来欣赏巧妙建筑的普通人感受到威严和肃穆。

•地址:366 Race Course Road

•交通:从多美哥(Dhoby Ghaut)站(NS24)乘搭计程车,或者从乌节路(Orchard Road)乘搭新巴64、65、106、111号公共汽车。

竹脚中心(Tekka Center):是小印度的巴扎(杂货市场),也是小印度唯一一家现代带空调的商场。一层可以品尝便宜的印度美食,黄姜饭、拉茶、印度南部的烙饼,还有芒果汁、香蕉汁,浓浓的,特别推荐Limca柠檬汁,有消暑的作用。二层是首饰店和纱丽店。首饰店,金光闪闪,耳环、脚环、手戒、脚戒、项链、还有手镯;纱丽店,专售印度女人的传统服装,颜色十分鲜艳,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块长长的布,客人买回去,上衣配一件紧身短衣,将布复杂地缠绕在身上。也有简约式的,长上衣,加灯笼裤,长围巾与上衣同样花色和图案,很飘逸。

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是拱廊式的建筑,适宜新加坡这种多阵雨的城市。这种建筑在印度的孟买也可以见到,拱廊上会摆满小摊,卖衣服、首饰等,但是新加坡不会摆在外边,倒是外墙两地都是颜色鲜艳,有黄有绿。在入口处有一家专门贩售小点心的店家,五颜六色的,可以先买点尝尝之后再做决定,口感普遍比较偏甜。

加东与东海岸 Katong & East Coast

这里记载了新加坡土生华人的繁衍历程,土生华人马来语称 Peranakan,指的是从 17 世纪来到马来群岛定居的华人后裔。汉文化、马来文化和一些来自葡萄牙、荷兰、英吉利、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文化的影响因素经过充分融合,形成了土生华人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这一群体文化保留了汉文化中的节日和传统,同时又体现出马来文化在饮食、语言和衣着方面的深刻影响。

土生华人民居是建筑细节与中西风格的装饰的有机结合体。科林斯式柱子、地中海风格外观的窗户和百叶窗,与中式琉璃瓦和带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灰泥墙面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独特的两扇护栏式小矮门 pintu pagar 和栅栏门相结合,土生华人将装饰性和热带地区居住所需的实用性结合了起来。白天只关闭半高的 pintu pagar,在保证私密性的条件下让室内的空气充分流通。

如切Joo Chiat路和东海岸East Coast路是加东/如切地区人群汇集、熙攘繁华的主干地带。加东地区一般指的是新加坡城东面的广大区域,包括蒙巴登(Mountbatten),德乐(Telok Kurau),实乞纳(Siglap)和马林百列(Marine Parade)等宁静的住宅区。

·交通:从地铁下来步行十分钟,您也能搭乘 15、16、33、155号巴士达到如切路和如切坊;10,12,14,32,40 和155 号巴士到达东海岸路。

在新加坡东南海岸沿线有一长达8.5公里的细长型公园,这就是新加坡东海岸公园,新加坡最大的海滨度假区。

公园内有各种体育设施,是每到周六、周日,园内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年轻人及家庭旅游者。

公园有可以游泳和冲浪的中央人工游泳区,以及由17米高的滑梯与活水游泳池构成的“大滑水道”,还有网球中心、高尔夫练习场、热带鳄鱼园、UDMC度假村等娱乐设施。

•交通:地铁:EW线勿洛站(Bedok),车站编号EW5。

公交车:新巴16号公共汽车至马林台站下车,或者搭乘在周末和假日穿行于海岸公园的新巴401号公共汽车。

早于十九世纪初新加坡开埠初年芽笼已出现于典籍内。1822年当新加坡刚刚成为英国之殖民地不久,殖民政府着手新加坡之地方规划时,已提到“芽笼河”一词。芽笼 (英文名称 Geylang)得名有多种源说,其中一个说法是马来文"Kilang",意思是工厂,因当时该处有大量的椰林及柠檬草种植园,衍生出芽笼一带众多以椰子及柠檬草为原料的加工厂房为名。

另一种源说是指“芽笼”其实是指新加坡的部落orang gallang。此部落是马来半岛沿海一带orang laut部族的其中一支,以掠夺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只而著名。

此外亦有一说指“芽笼”其实是福建话“鸡笼”,因“鸡笼”之福建话读"kei-lang",与‘芽笼’的英文名称"Geylang"读音非常相似,是故有此推测。

芽笼好一部分至今仍未受新加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所展开的市区重建所影响,该区将岭南地区传统的店屋以及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融为一体。区内合法之**、外籍佣工宿舍、卡拉OK酒廊等与新加坡所予人“花园城市”的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芽笼的店屋历史悠久,政府亦立法保护店屋免被清拆,区内著名食肆林立,主要分布于芽笼的主要道路─芽笼路上。

芽茏士乃里的马来村是马来文化的写照。在这里,时间仿佛倒转至新加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让您体验马来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芽茏士乃内的文化博物馆不但展出了马来人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如染画、凤筝、陀螺等,也展示了大批传统婚礼所必备的礼服、装饰品等。在这里,您还可亲眼目睹马来人洞房的独特设计。位于芽茏士乃的浮动海鲜餐馆偶尔也会呈现文化表演。预知演出日期与时间,请拨电话:(65) 6748 4700。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