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新加坡 輕鬆玩轉無壓力 最強新加坡旅遊攻略寶典

2019年11月23日   •   2萬次閱讀

•游多多小貼士:如果想入廟參觀,在進門前得先脫下鞋子。

新加坡最負盛名的回教堂之一,詹美回教堂座落被視為「唐人街」的牛車水的中心地。

它是1826年由Chulias人建於牛車水的三座伊斯蘭遺蹟之一。Chulias是來自印度南部科羅曼代爾海岸著名Chola Kingdom of Tamil Nadu的淡米爾回教徒。早期移居新加坡的Chulias多數成為商人或錢幣兌換商。由Chulias人所建、座落於直落亞逸街的另外兩座古蹟是阿布拉回教堂和納哥德卡殿(原名Shahul Hamid Durgha,是為紀念這位聖人到訪新加坡而建)。

詹美回教堂的建築風格奇特。入口是典型的南印度風格,而兩個祈禱大廳以及神殿卻是以殖民時代建築大師George Coleman為代表的新古典風格。這種獨特的外觀使詹美回教堂成為攝影家的摯愛。自19世紀以來它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明信片上。詹美回教堂於1974年11月29日正式列為國家紀念古蹟。

•地址:218 South Bridge Road Singapore 058767

•交通:乘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EW13/NS25),然後在橋南路乘搭新巴103、166、197號公共汽車或新加坡地鐵局61號公共汽車。或者乘搭東北線地鐵至牛車水(Chinatown)站(NE4),然後往橋南路(South Bridge Road) / 寶塔街(Pagoda Street)方向步行。

在馬來語裡,直落亞逸(Telok Ayer)意思是「水灣」,所以這裡原本是個海灣。直落亞逸街就在沿岸邊。早在移民到來前,馬來人已聚居直落亞逸。他們以捕魚為生,並住在海上高腳屋——「奎籠」。1819年萊佛士取得新加坡後,被劃定為華人居住區。到了1835年,直落亞逸街已有許多商行、會館和廟宇,如應和會館、福德祠、天福宮與粵海清廟。

時過境遷,這裡已不見了海灣,取而代之的只高樓林立的金融區。緬懷先輩的過去,國家公園局、國家文物局及國家旅遊局於2002年聯合在直落亞逸街天福宮旁的小小公園直落亞逸埔(Telok Ayer Green)里設立三組由本地雕塑家林龍成(Lim Leong Seng)創作的雕塑,生動地描繪了往昔的風情。

位於新加坡寶塔街。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式洋樓經過翻新修改而成的紀念館,面積雖然不大,卻也散發著濃濃的殖民味道。早期從中國南來新加坡的華人過番客,他們主要來自廣東與福建,過的生活都非常簡樸。他們大多以店屋裡狹窄又擁擠的一間間小木房為「家」。困苦的生活使得部分移民染上吸毒、抽菸、睹搏等惡習。 

牛車水原貌館原貌館每個小時都有導遊服務,帶領您參觀展覽。尤如走進一條時光隧道,通過原貌館裡的各種展覽品和口述歷史,您可身臨其境、清楚地了解早期華族移民的生活情形及他們的辛酸經歷。原貌館每個小時都有導遊服務,帶領您參觀展覽。除此之外,您也可到館內的咖啡廳享用茶點,或到精品店選購精緻的手制棉被、木屐等富有濃郁華族色彩的物品作為紀念。

•門票:成人$10.00,兒童$6.00

•開放時間:上午9:00至晚上8:00(周一至周日) 最後入場晚上7:00

•交通:乘地鐵至政府大廈(City Hall)站(NS25/EW13),然後轉搭地鐵至牛車水(Chinatown)站(NE4)或乘搭61、80、197號公共汽車至橋北路。

位於牛車水中心地區,展現了新加坡宗教藝術與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一座仍然煥發著生機的文物古蹟, 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聖物——佛牙舍利,置於由信徒捐資打造的重達 320 千克的金制舍利塔之中。

該寺由著名禪師——釋法照法師設計,在海內外的顧問團隊的幫助下得以修建。寺廟採納了唐代的建築風格與元素,結合了佛教曼荼羅(壇場)的設計風格,恢弘之氣,一望即出。因此,探訪寺中,眾多的文物與古意將讓您領悟頗多。寺廟設計之初,就針對其造型與紀念古蹟的方案進行了大量調查,確保其與真實歷史精準相合。寺中的其它重要景點還包括:佛教文化博物館、著名僧伽紀念館、三藏殿,以及定期舉辦相關表演、講座和展覽的展廳。

史密絲街:一條著名的露天美食街,在這裡可以找到最美味的本地小食。您不妨試試這裡的炒粿條、蘿蔔糕、 Rojak (沾甜漿及碎花生的沙粒)等當地小食。這些攤檔每天從上午11點開到晚間11點,只需區區五元,便能美美地飽餐一頓。

武吉巴梳:俗稱為「會館街」,您可找到多所華族文化與宗鄉會館。武吉巴梳過去是新加坡的**之一。現在的武吉巴梳卻以餐室和飯店而聞名。如想要品嘗新加坡道地的美食,就千萬別錯過到武吉巴梳一游!

丹戎巴葛:一排排的酒廊、酒吧和卡拉OK 酒廊仍保留著二戰前優雅的店屋面貌。

小印度是新加坡印度族群的聚集地,猶如印度的縮影。在屠妖節(Deepavali),即興都教光節(Hindu Festival of Lights),小印度被裝點成金碧輝煌的神話世界。

在1819年,當萊佛士爵士航行至新加坡時,隨行有多名印度助手和士兵,他們便是最早的一批印度移民。之後,更多的印度移民來到了新加坡謀生,而印度族群的聚居地也不斷擴大,直至今天的規模。

這裡的主幹道之一——實龍崗路(Serangoon),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馬路之一。當時此處還是一大片森林,常有猛獸毒蛇出沒,居住在此的人都會敲打銅鑼來趕走野獸。用馬來語來說,就是「di-serang dengan gong」,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千燈寺院是1927年由一位泰國僧人修建的,寺院內保留不少佛教古文物,最受人矚目的是一尊高達15米的大佛像。佛像重達350噸。

Sri Srinivasa Perumal寺建於1855年,內有高達20米的塔樓,寺內供奉著毗濕奴神像。在屠妖節,遊行的隊伍就是從這裡出發。寺院門票免費。

•地址: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

•交通:地鐵NE線小印度站(Little India),車站編號NE7。

公交車:在烏節路(Orchard Road)乘新巴64號、65號或111號公共汽車到實龍崗路。

•游多多小貼士:小印度每逢周六和周日傍晚都格外熱鬧,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印度籍勞工都喜歡到這兒吃飯、購物,或與朋友聚會。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時間比較清靜。

創建於1881年。特殊的彩繪門樓是典型的南印度建築風格,塔樓上推砌著許多神像、聖牛及戰士,廟裡供俸的是擁有力量和有氣的卡里女神-KALI。每逢周二及周五,是最多信徒前來參拜的日子,但正逢生理期的女子被視為不潔,不能進廟裡參拜。

作為新加坡最出名、香客最多的佛教寺廟,釋迦牟尼菩提迦耶寺通常被稱作千燈寺院。寺廟於1927年由一位泰國僧人Vutthisara修建,因此在建築和裝飾上都可見深厚的泰式風格影響。步入寺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15米高的宏偉佛像,周圍環繞著無邊無盡的燈光。

在佛像基座上有一幅描繪佛陀一生中重要事件的壁畫。在佛像後面的一個居室里,您還會發現身體斜倚的佛祖像,這樣神奇的場景只有親眼見到您才會相信。宏偉雄奇的佛像不僅僅值得您拍照收藏,單是巨大的體形也能讓信徒和前來欣賞巧妙建築的普通人感受到威嚴和肅穆。

•地址:366 Race Course Road

•交通:從多美哥(Dhoby Ghaut)站(NS24)乘搭計程車,或者從烏節路(Orchard Road)乘搭新巴64、65、106、111號公共汽車。

竹腳中心(Tekka Center):是小印度的巴扎(雜貨市場),也是小印度唯一一家現代帶空調的商場。一層可以品嘗便宜的印度美食,黃姜飯、拉茶、印度南部的烙餅,還有芒果汁、香蕉汁,濃濃的,特別推薦Limca檸檬汁,有消暑的作用。二層是首飾店和紗麗店。首飾店,金光閃閃,耳環、腳環、手戒、腳戒、項鍊、還有手鐲;紗麗店,專售印度女人的傳統服裝,顏色十分鮮艷,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一塊長長的布,客人買回去,上衣配一件緊身短衣,將布複雜地纏繞在身上。也有簡約式的,長上衣,加燈籠褲,長圍巾與上衣同樣花色和圖案,很飄逸。

小印度拱廊(Little India Arcade):是拱廊式的建築,適宜新加坡這種多陣雨的城市。這種建築在印度的孟買也可以見到,拱廊上會擺滿小攤,賣衣服、首飾等,但是新加坡不會擺在外邊,倒是外牆兩地都是顏色鮮艷,有黃有綠。在入口處有一家專門販售小點心的店家,五顏六色的,可以先買點嘗嘗之後再做決定,口感普遍比較偏甜。

加東與東海岸 Katong & East Coast

這裡記載了新加坡土生華人的繁衍歷程,土生華人馬來語稱 Peranakan,指的是從 17 世紀來到馬來群島定居的華人後裔。漢文化、馬來文化和一些來自葡萄牙、荷蘭、英吉利、泰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文化的影響因素經過充分融合,形成了土生華人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這一群體文化保留了漢文化中的節日和傳統,同時又體現出馬來文化在飲食、語言和衣著方面的深刻影響。

土生華人民居是建築細節與中西風格的裝飾的有機結合體。科林斯式柱子、地中海風格外觀的窗戶和百葉窗,與中式琉璃瓦和帶有中國傳統裝飾圖案的灰泥牆面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獨特的兩扇護欄式小矮門 pintu pagar 和柵欄門相結合,土生華人將裝飾性和熱帶地區居住所需的實用性結合了起來。白天只關閉半高的 pintu pagar,在保證私密性的條件下讓室內的空氣充分流通。

如切Joo Chiat路和東海岸East Coast路是加東/如切地區人群彙集、熙攘繁華的主幹地帶。加東地區一般指的是新加坡城東面的廣大區域,包括蒙巴登(Mountbatten),德樂(Telok Kurau),實乞納(Siglap)和馬林百列(Marine Parade)等寧靜的住宅區。

·交通:從地鐵下來步行十分鐘,您也能搭乘 15、16、33、155號巴士達到如切路和如切坊;10,12,14,32,40 和155 號巴士到達東海岸路。

在新加坡東南海岸沿線有一長達8.5公里的細長型公園,這就是新加坡東海岸公園,新加坡最大的海濱度假區。

公園內有各種體育設施,是每到周六、周日,園內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年輕人及家庭旅遊者。

公園有可以游泳和衝浪的中央人工游泳區,以及由17米高的滑梯與活水游泳池構成的「大滑水道」,還有網球中心、高爾夫練習場、熱帶鱷魚園、UDMC度假村等娛樂設施。

•交通:地鐵:EW線勿洛站(Bedok),車站編號EW5。

公交車:新巴16號公共汽車至馬林台站下車,或者搭乘在周末和假日穿行於海岸公園的新巴401號公共汽車。

早於十九世紀初新加坡開埠初年芽籠已出現於典籍內。1822年當新加坡剛剛成為英國之殖民地不久,殖民政府著手新加坡之地方規劃時,已提到「芽籠河」一詞。芽籠 (英文名稱 Geylang)得名有多種源說,其中一個說法是馬來文"Kilang",意思是工廠,因當時該處有大量的椰林及檸檬草種植園,衍生出芽籠一帶眾多以椰子及檸檬草為原料的加工廠房為名。

另一種源說是指「芽籠」其實是指新加坡的部落orang gallang。此部落是馬來半島沿海一帶orang laut部族的其中一支,以掠奪新加坡附近海域的船隻而著名。

此外亦有一說指「芽籠」其實是福建話「雞籠」,因「雞籠」之福建話讀"kei-lang",與『芽籠』的英文名稱"Geylang"讀音非常相似,是故有此推測。

芽籠好一部分至今仍未受新加坡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所展開的市區重建所影響,該區將嶺南地區傳統的店屋以及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融為一體。區內合法之**、外籍傭工宿舍、卡拉OK酒廊等與新加坡所予人「花園城市」的形象形成強烈的對比。芽籠的店屋歷史悠久,政府亦立法保護店屋免被清拆,區內著名食肆林立,主要分布於芽籠的主要道路─芽籠路上。

芽蘢士乃里的馬來村是馬來文化的寫照。在這裡,時間仿佛倒轉至新加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讓您體驗馬來人的傳統生活方式。芽蘢士乃內的文化博物館不但展出了馬來人的傳統藝術和手工藝品,如染畫、鳳箏、陀螺等,也展示了大批傳統婚禮所必備的禮服、裝飾品等。在這裡,您還可親眼目睹馬來人洞房的獨特設計。位於芽蘢士乃的浮動海鮮餐館偶爾也會呈現文化表演。預知演出日期與時間,請撥電話:(65) 6748 4700。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