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8月9日,新加坡举行国庆阅兵。李光耀在回忆录里说,马来西亚当时还没有坦克,柔佛居民当晚在电视看到坦克出现,其他地方居民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受到很大冲击。

当时马来西亚第一副首相拉萨在新加坡出席国庆庆典。他说,看到新加坡有坦克之后,柔佛州有人担心新加坡是否准备入侵。于是,拉萨建议新加坡国防部长访问马来西亚,以便消除这个疑虑。
从毒虾到刺猬
从刺猬到海豚

在“1004年”这一期的《文明之旅》中,罗振宇讲到宋朝和辽朝的“澶渊之战”,总结道“宋朝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而且,宋朝从“牙尖齿利的猎豹变成了岿然不动的大象”。
实际上,新加坡的防务也经历了从“毒虾”到“刺猬”,从“刺猬”到“海豚”的演变。
但很多人,包括许多外国军迷,仍一直以为新加坡还是“毒虾”策略。

新加坡武装部队SAF在1969年建军时,新加坡很穷,没有家底,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当时陆军只有两个步兵营;海军只有三艘木船,其中一个甚至没有适海能力,只能停靠岸边;空军只有两架租来的螺旋桨飞机,作为训练机使用。
新加坡空军一架美制F16战机坠毁;30年来累计坠毁4架

这就是第一代SAF刚起步时的囧状。
那么,为何六七十年代的第一代SAF会被比喻为“毒虾”呢?
那得从新加坡独立的第二年说起。
1966年6月15日,李光耀在新加坡大学的一场讲座上说:“生物从来不存在平等。人是如此,部落是如此,国与国也是如此。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些小虾进化出防御机制——有一些根本不好吃,有些依附着其他大鱼生存,有些进化成毒虾,如果你把它吃了,你会拉肚子。”

这完全是一直被迫基于现实的悲观主义。说到底,新加坡体量小,免不了被吃掉,但是必须反抗,让猎食者付出代价,甚至同归于尽。
当时由于一穷二白,只能利用手头上的各种资源消极抵抗,硬挺到底,等援军赶到解围。
为了能够坚守,新加坡迅速建立起国防军。到了1971年,SAF已经发展出14个战备营1.4万人、17个全职国民服役营1.7万人,合计3万人左右的兵力。

陆军兵种也从步兵拓展至伞兵突击队、坦克与装甲、通讯、迫击炮、工兵、野战医疗、野战保障、运输等多个兵种。
空军也引入了猎人型战斗机。
到了八九十年代,SAF进入第二代,人们把它比喻为“刺猬”。

由于新加坡国土没有纵深,高度外外向的经济形态打不起消耗战,因此,要求在近海范围内,先发制人,决战境外,迅速、猛力反击侵略者,速战速决。
这就像遇到花豹攻击的刺猬,竖起全身的刺,让前来进攻的花豹不但伤它不得,反而被带有倒钩的刺扎了满身。
刺猬损失一些刺之后,得以全身而退。
而倒霉的花豹,由于四足和嘴都中了刺,而且拔不掉,十分痛苦。更关键的是,它跑不动,无法捕猎,也无法进食,如果一直无法把刺弄掉,很可能自己被饿死。
新马一直存在水供问题。李光耀曾说:如果有人断水,我们会派突击队抢占水库,把阀门重新打开。
这就是刺猬。
到了第二代SAF,陆军已经组成了合成师,有FH88自走炮、M113履带装甲车;海军有导弹护卫舰、“挑战者”级潜水艇;空军有E2C空中预警机、KC130空中加油机等。

从潜水艇、预警机、加油机这些装备可以看出,新加坡武装防卫力量已经从第一代的国土防卫,拓展至近海防卫,讲的不再是坚守本土以待援兵,而是决战境外,速战速决。
从九十年代开始,新加坡防务就进入“海豚”阶段。

本时期的新加坡,须应对传统挑战和非传统挑战,包括恐怖主义袭击、国际海盗、网络战等等。
所谓“海豚”,是强调智慧和灵敏,被挑衅时,哪怕是遇到凶猛鲨鱼,也果断用满口利齿把它咬死。
第三代SAF,陆军已装备豹2坦克、M142海马斯火箭系统;空军有F16、F15SG,并且订购F35;海军则有德国订制的218SG“长胜”级潜艇。要知道,第二代SAF只能买二手潜艇,到现在终于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订制了。

(海马斯火箭。图源:新加坡国防部)
第三代SAF的一个特征是重视数码和情报。2022年10月,新加坡武装部队成立了数码与情报军,可能是东南亚国家当中,最早成立这类军种的。

(图源:新加坡国防部)
军工出口全球排45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小小500万人口的新加坡,现在的军工出口竟然在全球排第45。

以ST Engg 新科工程2021年业绩为例,当时它在全球有2.5万职工,做出了77亿新元营销,取得15亿新元利润。
2019年,新科工程把营收的5%-6%用在研发,其中75%集中在电子与数码研发。

新科工程出口的军工产品除了小口径枪械,还包括近海军舰和装甲车。
早在1974年,新加坡就开始发展军工行业。
可能大家想都没想到,在那个年代的新加坡,最早的一家军工企业,竟然取了个中文名——Sheng-li控股,这当然就是汉字“胜利”的拼音写法。

当时之所以成立军工企业,主要目的有三。
一是省钱,二是保证货源,三是军工是先进科技,发展军工,有些科技可以军民两用,能够辅助工业和经济发展。
异常重视空军和海军
大家有没有发现,新加坡异常重视空军和海军。

(新加坡空军名列全球第34,在东南亚仅在印尼之后)
在国际上,公认新加坡有东南亚最先进的空军。
虽然新加坡无法做到最强,但是,可以通过科技,做到最先进,形成降维打击,以质抵量。
新加坡之所以异常重视海军和空军,是因为新加坡经济靠外资和外贸,如果海上航行不保,那么新加坡就无法生存。
要保住海上航线通畅无阻,就必须有制海权;制海权的一大关键是制空权,如果没有制空权,敌人战机随时可以把你的军舰击沉,谈何制海权?
因此,新加坡异常重视空军和海军。
不战而屈人之兵

新加坡的防务战略,讲究的是形成“有效阻遏”,也就是孙子兵法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要形成有效阻遏,就必须有可靠的阻遏力量,以及有效的传达信息,缺一不可。
如何才能具备有效的阻遏力量?一是必须有全国的决心,包括民间决心和政治决心,一是要有可靠的军事阻遏力,也就是目前的第三代武装部队。但是,使用武力是下下策,万不得已而用之。
何谓“有效传达信息”?那就是必须把后果说清楚——人狠话不多,让你知道,红线就是红线,无论对国际或国内,都必须把踩红线的代价说清楚,而且,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阻遏。
在真实战场上,我们见到了太多的划红线,但也见到每一次划红线,似乎都沦为嘴炮,色厉而内荏,外强而中干。这样划红线,不划也罢!
另一方面,军队如何才能具备有效的阻遏力?
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钱财,一个是人才。
有了钱财,才能购买高科技。有了人才,才能把高科技整出狠活儿。
这就是罗振宇在“1004年”这一期所说的,“宋朝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战斗力”。
同样的,新加坡武装部队的更新换代,一来靠的是经济优势,二来靠的是技术优势。

正是因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才带来军队和防务的更新换代。
也正是因为军队和防务的更新换代,才能有和平稳定,才能保障经济发展。
这两者,相荣,相生;相枯,相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