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松声与父亲张允中回乡祭祖)
编者按:从一个细节可以见到新加坡移民社会在张允中、张松声父子两代人身上的印记。张允中的英文姓名是Chang Yun Chung,他是民国年代出生,用的是韦氏拼音;张松声的英文姓名是Teo Siong Seng,他是英殖民地年代出生,用的是新马通行的方言拼音,由于他祖籍福建金门,所以用的是闽南拼音。
世人都知道新加坡小,700平方公里。 金门更小,150平方公里。只有新加坡的五分之一。
这个小岛离厦门不过30分钟的船程。

金门岛上的标语,是这个:

在厦门看到的,则是这个:

这么个小小的岛,曾是成千上万在远方异乡的人们魂牵梦萦的家乡。
2008年10月,张允中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离开金门时,金门的农作物只有土豆(闽南语称花生为“土豆”),根本没有人想要。”
在过去一百年来,乱世、战争、逃命、避穷,是金门人早年共同的宿命。能够有勇气选择离开家乡,一跨出家门,就是一辈子的生离死别。
仅仅在新加坡,祖籍金门的新加坡人,就有10万之多。在海外其他地区,如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日本的祖籍金门人尚有不少,更别说在中国大陆的。
只提新加坡的金门人,就有不少响当当的名字。
林有福,祖籍金门,是新加坡自治之前的第二任首席部长,是当时的政府首脑。

(林金山的峇峇娘惹婚礼服)
林金山,祖籍金门,新加坡建国元勋,曾出任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内政部长、教育部长、环境发展部长、交通部长,还担任过港务局主席、新加坡代总统。
我们看一看这个地图就很清楚见到,金门许多乡里在新加坡都有要人、名人。

张允中、张松声父子,沙美。 大华银行黄祖耀,英坑。
丁香大王黄木荣,后浦头。
华侨中学校长郑安仑,溪边。
世界最大钢索公司KTL集团老板陈笃汉,阳翟。
1945年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陈国础、新加坡诗人寒川(吕纪葆),榜林。
华侨中学校长薛永黍,珠山。
中国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洪丝丝、世界华商大会发起人林荫华、书法家许允之,后浦。
新加坡宗乡总会秘书长方百成、新加坡河游船公司老板方耀明,烈屿后头。
新加坡李氏总会主席李志远,古宁头。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前官委议员、新加坡金门会馆主席蔡其生、新加坡金门会馆主席蔡普中,琼林。
南洋学会前会长陈荣照教授,何厝。 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走出去 就有路
正合了那句话,走出去,就有路。
当年先辈们经历艰险走了出来,闯出了一片天地。几代人下来,成了今天的新加坡人。
一百多年来发生的这一切,现如今正发生在所谓的“新移民”身上。
与一百年前祖辈一样,新移民走出来,为了更好的前途与生活;与祖辈不同的是,新移民的条件要好得多。
今天的许多新加坡人,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很多已经跟祖籍地断了关系,再也寻不回来。
但也有一些,像张允中、张松声,还有其他许多,仍然与祖籍地保持联系。

(金门县政府每年主办“侨乡青年返金寻根交流活动。摄影/许振义)
同样的,今天的新移民,再过一百年,到了第四代、第五代人,很可能与祖籍地也断了联系。
但,也总有其他一些会保持联系的。
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一百年前的祖辈,魂牵梦萦的是家乡,南洋只是谋生的地方。过了几十年,一心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他们,才慢慢落地生根,把心深深地种在岛国的土地上。
现在的新移民,对老家和祖国的情感,与百年前的祖辈别无二致。
不少人想着落叶归根,尤其具有大本事的人,来去更为自由。
但有些,终究会落地生根。
其实,“新移民“当中有不少人,不但已经落地生根,而且根深蒂固。或许,把他们仍称为“新移民“不再合适。
无论落叶归根,或落地生根,只要在这片土地上,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 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