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学受阻?新加坡留学的优势让你心动吗

2019年06月12日   •   5472次阅读

中国学生如果出国留学,首选地点似乎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仅2017至2018年,在美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就已经到达36万人。

但是,这样的荣景恐怕将不复存在。

如果你留意最近的新闻,我们的教育部已经发出今年第一号留学预警,预警里指出,“中方部分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受到限制,出现签证审查周期延长、有效期缩短以及拒签率上升的情况”。

坦白讲,这很违背我一向以来对于中美关系,至少在赴美留学方面的认知。因为美国似乎向来对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接受美式教育是展开怀抱的,甚至这段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

在这样的当下,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可能是有必要的。我特别想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最近刚刚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徐国琦先生所撰写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

《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徐国琦 著,尤卫群 译,理想国出品

1.

研究一段历史,

不应仅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出发

徐国琦是谁?现在是香港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过去在美国任教多年,专门研究领域就是中国的现代史、近现代史,尤其是把现代史放在一个国际间关系来考虑。他的这种思路实际延续了他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他的博士导师入江昭教授的观点。

入江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现代国际政治研究及国际史研究的大师级学者。他是一位日裔美国人,哈佛大学的荣誉教授,他有一套非常特别的观点,就是认为我们研究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应只从一个民族主义的观点出发,而是要从一个国际主义的观点来看待。

由于持有这样的观点,入江昭特别把历史研究的题材放在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甚至放在整个国际关系之中来考量;在这个领域里,他又会将其视作一个独立的历史研究的范围。

我们一般人看历史、研究历史很容易被国界捆绑,比如要不就研究美国史,要不就是研究中国史,如果研究中美之间关系的历史,则可能会从中国本位出发,或者从美国本位出发。

可是入江昭教授以及他的得意门生徐国琦教授,他们的看法却是应该把这段关系本身,当成一个自有其特性的独立领域,而不是局限在从中国或者美国的视角出发。

当你能持有这样的观点,你关注的东西就不再只是两国官方往来的外交关系,而是能够看到更多的民间往来。当你看到这些民间往来关系的时候,你会注意到,原来中美之间的民间往来其实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通常是不被两国政府之间的起起伏伏的来往关系所干扰。

在这本《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有的历史》里,有一章特别有趣,就是关于中国公派赴美留学生的这段历史,特别是所谓的“留美幼童”历史。

2.

近150年前,第一批官派赴美的中国留学生

中国“留美幼童”指的是什么?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专有名词了,即是指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

1872年9月,首批到达加州的留美幼童合影 | Wikipedia

在清朝后期,清朝政府官派了一批幼童和青少年远赴美国留学,整个过程大概是从1872年持续到1881年之前,在这段期间其实去的人并不多,总共也就120多个人。

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当初清朝政府为什么会突然想要派学生去美国留学呢?首先要注意,当年的美国——19世纪后期的美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世界强权美国,那时候如果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想要“开眼看世界”,了解全球局势,首选留学地点应是欧洲才对。那时候美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一个急追欧洲水平的地步。

第二,美国当年在国际上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强国,当年第一大强国依然是大英帝国,而且欧洲诸个强国的国势恐怕也都强于美国。

同时,1872年,是清朝政府要官派留学生赴美的开始,那时恰是美国南北战争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甚至那时还有部分美国多个州制定了许多对华人非常不友善,或者可以称为“排华”的法律规定。

这里面就牵涉到中美两国之间一段非常有趣的曾经相当友好的历史,今天先不多谈,我们先回到那个时候的清朝。

要知道,那时的清朝虽然已经开始受到列强侵袭,但从普通民间阶层到官方,尤其到士大夫阶层,很多人对于要“通洋务”这一点其实非常不满。举个例子,1861年北京成立了一所外语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最初就是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

结果许多清朝的保守派官员,他们非常反对。那时他们甚至流传这样一副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除此之外,那时相对较懂洋务,愿意出使国外的一些重要官员,比如中国首位常驻公使郭嵩焘,他们还必须承受国内同胞的恶意,许多人认为郭嵩焘愿意接任驻英大使,这就是“叛国”,甚至有人威胁要杀了他,拆掉他祖宗的祠堂,认为他这样代表朝廷去英国当公使,实在是对不起列祖列宗,是辱没先人的行为。

郭嵩焘,晚清政治家、外交家

在这种情况下,官派留学生难道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这就不得不提清末的李鸿章以及曾国藩,这两位其实是很具有远见的。

他们发起了自强运动,他们很清楚,这个时候如果再不培养一些能够通洋务的人才,接下来将会非常麻烦,尽管那时他们的视界还是较为浅显,认为主要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派去学的就是西方人如何造铁路、造轮船、武器等等,回来就可强兵富国。

无论如何,李鸿章和曾国藩决定了要外派学生去美国读书。

3.

史丹福大学的创建,

原来和当年的铁路华工也有相关?

当时,与美国的诸所学校以及官方政府都已谈妥,而主要负责带着这批留学生孩子们的就是容闳。

容闳是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以徐国琦的话说,从今天的角度看,容闳就是今天的“海鸥”——海外读书,奔波来回于两岸的这类留学生。容闳就被认为是中国留学生的一位先驱,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美的学生,也是第一个带领几批幼童、青年远赴美国留学的导领人。

1854年,容闳学位像 | 网络

刚才已经说过,那个时候一般人都认为,不要说出国留学,仅仅出国都可以看作是“奇耻大辱”,尤其是家庭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尤其看不上出国这件事。

所以当时大部分优渥的家庭反倒是不愿意让孩子出国的,只有两个省份相对特殊,一个是广东,另一个则是江苏。两个省份都是沿海,可以说很早就接受了外来影响,尤其是广东,从来就和老外打交道,所以他们对于出国这件事反倒无所谓。

由此,这120个留美幼童里,有83个来自广东,22个来自江苏,而且这批孩子里,多半都是乡村或者经商人家的家庭背景,家里也可能早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往。

就这样,他们坐着轮船横渡太平洋,再从旧金山(洛杉矶)上岸,随后就正好坐着刚刚修建完成的美国蒸汽铁路系统,横穿整个美国由西到东去留学。

说到这条铁路,其实很有意思。这条铁路是由三家铁路公司联合运作,其中一家就是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这是当时美国一家非常重要的铁路公司,它的老板就是阿马萨·利兰·史丹福(Amasa Leland Stanford)。

利兰·史丹福凭借建造这条铁路赚了大钱,但是要知道,当时为建造这条铁路,公司召来了大批的华工。这些华工付出血汗,甚至付出生命修建完成了这条横贯美国的铁路,但是他们获得的薪水却远远没有达到美国当时的正常标准,生活也异常艰苦。

150年前,在美修建铁路的华工 | 凤凰网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史丹福的家产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这些华人员工的贡献。

史丹福,你听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些耳熟?没错,他就是今天威名赫赫的史丹福大学的创校人,而这笔创校经费,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国劳工的血汗钱。当然,直到现在好像都还没有校方的公开表态,说明原来学校的创办和中国人或者华人其实是有关系的。

然而,这些华工为美国作出贡献,他们其中很多人也自然留在了美国,成为早期的华人移民。当华人移民越来越多之后,当地的白人就开始有些不高兴了。

他们不只从文化上认为,这些留辫子的中国人和自己不一样,信仰、语言都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很多劳工阶层的人会认为他们今天的失业问题,薪水变低,那就是因为这批“底层”中国人来抢了他们的工作,还把整个收入水平拉低,这也就酝酿了后来的“排华”浪潮。

19世纪美国“排华”浪潮的讽刺漫画 | Wikipedia

不过,虽然当时部分地区排华情绪已经开始酝酿,这120个中国幼童到达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德之时,你却难以想像他们在当地所受到的欢迎。

4.

美国精英阶层,

对“留美幼童”难以想像的欢迎

哈特福德当时是个非常富裕的城市,当年也是美国人均收入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那里的人非常开明,而且对中国人也非常友好友善。

这个城市附近正好有几所相当重要的大学,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许多名人也都居住于此。当120个中国留学幼童到达哈特福德,他们首先要解决住宿问题,而当时他们被安排的住所并不是学校宿舍,而是一些寄养家庭。

当地许多家庭一听说将有清朝的孩子要来寄住,你几乎不能想像他们的兴奋和积极程度,报名参加这个计划的人数远远多于实际上需要的家庭,许多家庭也很遗憾无法接待这些中国来的孩童。

留美幼童与美国寄宿家庭合照

尽管接待这些孩童,清朝政府的确会提供一笔招待费用给这些家庭,但实际上,更多当地人,也就是那些传统的美式的基督徒,他们都带着一种很天真的想法,那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精英社会对于中国的看法——

第一,他们对中国充满好奇;第二,他们总认为自己应该想办法帮助中国,帮助这个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没落的古老文明。

他们又好奇,又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文明,非常值得敬仰,但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现在这个文明已经落后,面临很大的问题,而他们身为基督徒,身为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就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要帮助这个国家的再生。

所以,他们很清楚这批孩子也许就是下一代能改变中国的人,他们几乎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来欢迎这些看起来“有些怪异”,前面剃著光头、后面留着长辫子,身穿缎子鞋、丝绸长袍和宽大上衣的中国孩童和青年。

《洋务运动·留美幼童》,方瑞,2009,中国美术馆藏

而当时这些清朝官派去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到了美国后又表现如何呢?

我们今天大概已经很难想像,这批留美幼童其实在美国仅仅才停留了几年,他们却非常迅速地让当时整个城市,整个东岸的精英阶层,都对他们的印象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开始,这些东岸精英阶层只是觉得他们看起来“怪怪”的,也挺可爱,但是后来他们却发现这些中国年轻人太不简单了。这也慢慢地把奔赴美国留学推向了高潮和巅峰!!

1/2
下一页

555

2025THE亚洲大学排名发布,新加坡国大、南大保持三四名!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阅读
一个陪读爸爸眼中真实新加坡教育(小学篇)
2025年05月01日   •   3078次阅读
新加坡政府中学网址及地址大全
2025年05月02日   •   2394次阅读
原来校区遍布全球的,居然是新加坡这座国际学校!
2025年05月02日   •   2223次阅读
美国议员提案禁中国留学生?新加坡或成最大赢家!
2025年05月01日   •   2223次阅读
新加坡澳洲国际学校:新加坡最豪华学校之一
2025年05月06日   •   1881次阅读
探索NUS:2025泰晤士排名中的亚洲翘楚
2025年05月02日   •   1710次阅读
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招生简章2025
2025年05月03日   •   1710次阅读
新加坡小一入学政策洗牌,PR学额缩减,国际生“地狱难度”,快来get通关攻略
2025年04月30日   •   1368次阅读
新加坡这些政府中学,开放日即将来临
2025年05月04日   •   1197次阅读
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招生简章2025
2025年04月30日   •   1197次阅读
一人一个真实吃过的新加坡留学红利
2025年05月03日   •   1026次阅读
撕开新加坡私校真面目:PSB 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2025年05月03日   •   1026次阅读
人人都想去的新加坡公立大学到底有什么魅力?如何申请?
2025年05月05日   •   1026次阅读
布莱顿国际学校申请攻略
2025年05月01日   •   855次阅读
ERC学院 新加坡初中学历起点直升本科快速通道
2025年04月30日   •   855次阅读
2025英新港联申实战手册:避开内卷,用数据找到最优路径
2025年04月30日   •   855次阅读
中国学生专属硕博连读全额奖学金!通往新加坡名校的黄金跳板
2025年04月30日   •   855次阅读
新加坡本地国际学校三巨头—圣约瑟国际学校【8年级即将开放申请】
2025年05月01日   •   684次阅读
揭秘新加坡院校之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JCU)
2025年05月05日   •   684次阅读
【新加坡留学】孩子留学怕语言难?新加坡澳洲国际学校IES课程来了!
2025年05月03日   •   684次阅读
为什么一提到低龄留学,大家都首选新加坡政府学校?
2025年05月05日   •   684次阅读
新加坡教育:卓越体系下的全球领导者
2025年05月06日   •   684次阅读
新加坡留学 新加坡通商中国奖学金考试安排出炉!记得领取通关秘籍
2025年05月04日   •   513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