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早高峰前出行优惠”(LowerMorningPre-Peak Card Fares)替代了2017 年底终止的“早高峰前地铁免费”和“非高峰时段特惠月票”两个计划。新计划规定,工作日早上7:45之前,在任何一个地铁或轻轨站入闸,就可享受最多达5 角的车资折扣,车资下调幅度为2.2%。这一计划不再局限于之前计划规定的18 个地铁站,而是实施于全岛157 个地铁和轻轨站,受惠范围进一步扩大。与精明出行计划配套的“精明出行奖励”(TravelSmartRewards)取代了此前政府试点的“新加坡通勤奖励”(INSINC: IncentivesforSingapore's Commuters)——通勤者在非高峰时段乘地铁出行可依里程获得积分,并参加抽奖赢取奖金。此外,老年人早上9 点后出行可享受优惠票价。这些奖励举措的目的是引导市民错峰出行,促进灵活行程计划的全面实施。
(3)为驾车者提供转接公交的选择,降低城市交通量
“停车转搭公交计划”(Park andRideScheme)于1975年实施,目的是解决中央商务区交通拥堵状况。驾车上班者在一些选定的靠近公交站点的公共住宅停车场购买白天停车月票,在进入中央商务区前停车并换乘公共运输上班,这种开车加公共运输组合的方式对一些驾车人而言是更合理的选择,总的通勤时间减少,停车比较方便,且比中心区的停车费大大降低。近年因地铁线路已经延伸入中央商务区,公共汽车也很大程度加强了市中心的通勤服务,这一计划已不如当初那么有效,因此陆交局于2016 年12 月1 日终止了这一计划。
(4)个性化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陆交局集成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在2010 年推出陆路交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MyTransport.SG),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路况咨询和出行线路规划,可以通过手机简讯、网站、电话热线等查询公共运输的实时信息,譬如公共汽车实时到站信息,公车载客状况,转乘公交线路规划;查询道路收费系统的费率和收费口;选择自行车线路及停车位;临近停车场及空车位等。这虽然只是新加坡智能交通的一小方面,但这一举措方便乘客做出更适合的交通选择,也进一步提升了居民选择公共运输的意愿和交通服务质量。
五、公共运输发展规划
新加坡公共运输的发展得益于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能够适应变化、及时调整的规划。1996、2008 和2013 年陆续颁布的交通规划体现了面对城市发展需求积极应变的能力,并具有务实的特点。1996 年的白皮书为新加坡公共运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确土地和交通一体化规划、最大化利用道路路网、交通需求管理和公交服务质量四个关键方面,计划用10~15 年时间打造完善的陆路交通系统。
2008 年陆交局颁布的《陆路交通总体规划——以人为本的陆路交通系统》(The 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A People-centred Land TransportSystem)是对1996 年白皮书的评估总结与深化,应对当时公交早高峰运能下降和交通需求多样化等挑战,提出了通过优先发展公共运输、有效管理道路使用和满足多种交通需求来打造以人为本的陆路交通。由于新加坡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因追求更大的经济体量和更多人口而造成对更大交通量的需求,以及更严格的土地利用制约迫使陆交局在2008 总体规划颁布后的5 年重新审视交通规划,并颁布了《陆路交通总体规划2013》(Land Transport Master Plan 2013),再一次强调了公交主导、改善体验及多管齐下的交通发展核心理念与政策方向。
《陆路交通总体规划2013》顺应时代新挑战,围绕2008 年规划提出的三个主题进行提升:提供更完善的交通网络——地铁作为公共运输的骨干,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连接联系起公交、步行以及自行车线路;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更可靠的公共运输,多样化的灵活出行计划;更宜居和包容的社会——公共运输服务所有市民并确保减少交通网络对自然和人居环境的影响,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转。这轮规划提出了对未来20 年的交通展望,到2030年,80%的居民居住在距离地铁站10分钟的步行范围内;85%少于20 km 的公交旅程搭乘时间将在60 分钟内完成;公共运输将承担新加坡早晚高峰总运量的75%。
六、结语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包含公共运输、私人汽车、计程车和近年来大力推行的自行车出行等多个方面,涉及硬件建设、政策、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等不同内容,并与新加坡的土地利用、公共住宅、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等方面有机整合。国土面积有限的新加坡在有效调控私人汽车的拥有和使用的同时,采用了公共运输主导的发展策略。拥有私人汽车是很多新加坡人的愿望,政府的交通政策没有回避公众这方面的要求,而是采用拥车证和拥堵费等措施进行调控。通过大力发展公共运输、用地和交通规划建设一体化等政策,改善新加坡的交通质量,确保公众满意,并提升城市综合运行能力。公共运输规划与管理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新加坡在综合规划和土地复合利用方面的城市治理能力,以及引导和调控市场力量的能力。
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合作,并根据城市发展变化对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在规划、管理办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持续改进,形成了方向明确、动态发展、各个环节均在掌控之下的态势。新加坡公共运输规划和管理的经验值得中国城市学习和参考。(本文源自:《国际城市规划》)
来源:世纪交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