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本地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揭示了PM2.5悬浮颗粒对全球健康的巨大影响。自1980年至2020年,全球约有1亿3500万人因PM2.5污染而过早死亡,其中710万人来自东南亚。PM2.5是直径不超过2.5微米的微小颗粒,它们在大气中存在时间较长,能够携带多种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车辆尾气、工业排放以及自然现象如野火和沙尘暴。

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多个科研机构合作,利用NASA的卫星数据,分析了全球大气中的细颗粒物水平。他们还参考了华盛顿大学的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与气候模型。
研究发现,在特定的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印度洋偶极和北大西洋涛动发生时,过早死亡人数会上升14%,东南亚地区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这些气候事件会导致气温升高、风向改变和降水减少,进而使空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积聚,增加PM2.5颗粒的浓度,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研究还指出,1980年至2020年间的过早死亡案例中,约三分之一与中风有关,三分之一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关,其余与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癌有关。PM2.5颗粒因其微小尺寸能够进入血管和循环系统,可能引起血管炎症,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构成威胁。
南洋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本地空气污染情况,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PM2.5浓度的影响。这项研究强调了在制定改善空气污染的政策时,必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以保护全球人口的健康。研究结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环境国际》学术期刊上,由南洋理工大学牵头,与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中国中山大学等机构合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