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本地科研團隊主導的研究揭示了PM2.5懸浮顆粒對全球健康的巨大影響。自1980年至2020年,全球約有1億3500萬人因PM2.5污染而過早死亡,其中710萬人來自東南亞。PM2.5是直徑不超過2.5微米的微小顆粒,它們在大氣中存在時間較長,能夠攜帶多種有害物質,主要來源於車輛尾氣、工業排放以及自然現象如野火和沙塵暴。

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多個科研機構合作,利用NASA的衛星數據,分析了全球大氣中的細顆粒物水平。他們還參考了華盛頓大學的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與氣候模型。
研究發現,在特定的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現象、印度洋偶極和北大西洋濤動發生時,過早死亡人數會上升14%,東南亞地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這些氣候事件會導致氣溫升高、風向改變和降水減少,進而使空氣污染物在大氣中積聚,增加PM2.5顆粒的濃度,對人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研究還指出,1980年至2020年間的過早死亡案例中,約三分之一與中風有關,三分之一與缺血性心臟病有關,其餘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癌有關。PM2.5顆粒因其微小尺寸能夠進入血管和循環系統,可能引起血管炎症,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尤其對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構成威脅。
南洋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本地空氣污染情況,並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對PM2.5濃度的影響。這項研究強調了在制定改善空氣污染的政策時,必須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以保護全球人口的健康。研究結果已於今年4月發表在《環境國際》學術期刊上,由南洋理工大學牽頭,與香港中文大學、英國倫敦帝國學院、中國中山大學等機構合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