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升学规划
从职业女性变成陪读妈妈,最大的焦虑恐怕是“社交荒”。
毕竟以前在学校工作,天天要说两万句话,现在每天和儿子说的话不超过一千句。为了让我那么多的废话有出口,我加入了几个陪读妈妈群。
每次聚会,大家讨论得最多的还是孩子。
大部分妈妈都背负着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的家庭重任,什么是更好的未来?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念一个好大学。
为了这个目标,不同的妈妈有不同的规划:
路径1:就读补习班,一门心思备考本地名校,最终有希望升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或者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波南洋女中
路径2:一边在国际学校过渡,一边准备政府学校的入学考试,这样进可攻,退还可以守着国际学校的学位;


▲PSLE和AEIS考试是两大“战场”
路径3:从所谓的“二类”国际学校考入“一类”国际学校,以便冲击欧美知名大学。


▲UWCSEA和德威被称为一类国际学校,学费也比国内便宜。
每次聚会,都是一次“卷妈”之约,成功“上岸”的人把焦虑传递给还在游泳的家庭,而那些上岸的人又有了新的焦虑——考IB、A Level还是AP更划算?
教育怎么能用“划算”来定义呢?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并没有给孩子制定好K-12的整体教育规划。
根据我十几年积累的“大数据”来看,诚然这个世界上有“天牛”小孩,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还是一个有特点的普娃。
我不太赞成在孩子幼年时就给他设定好太详细的规划。
因为不上几年的学,家长大概是不能确定孩子究竟是考试型选手,还是研究型选手;他究竟擅长什么,弱点又是什么。

■新加坡的一次考试
与其从小就把目标设定在英国G5美国TOP30,不如分阶段给孩子设定小目标,既容易实现,又可以随机应变。
小学培养学习素养
具体来说就是英文学术水平,发展探究思维,培养一门兴趣爱好,打好语言基础,养成思维习惯,未来无论哪个课程都可以衔接好。
初中夯实学科基础
我对初中比较执著的一个点就是,要求学校有IGCSE考试,因为我认为,中学开始,分科教学和标准化的考试可以帮助孩子打牢学科基础。
高中理性冲击梦校
啥叫“理性”,就是不要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去选择大学出口。前两年加拿大好操作,于是有人盲目冲加;这两年英国机会比较多,所以又有人弃AP考A level。
高中生是大孩子了,这应该是他们自己分析利弊和拿主意,才有可能走得好。

从我六月份决定离职到现在,一直有朋友说我放弃上海双语学校的管理工作,来到异国他乡做全职陪读妈妈,太可惜了。
对于从事了十几年的国际化教育事业,我离开时依依不舍。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这何尝不是停下来回顾自己的脚步,思考未来前进方向的时候。
希望我再归来时,有成长,有收获,有感悟,有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