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升學規劃
從職業女性變成陪讀媽媽,最大的焦慮恐怕是「社交荒」。
畢竟以前在學校工作,天天要說兩萬句話,現在每天和兒子說的話不超過一千句。為了讓我那麼多的廢話有出口,我加入了幾個陪讀媽媽群。
每次聚會,大家討論得最多的還是孩子。
大部分媽媽都背負著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的家庭重任,什麼是更好的未來?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念一個好大學。
為了這個目標,不同的媽媽有不同的規劃:
路徑1:就讀補習班,一門心思備考本地名校,最終有希望升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或者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波南洋女中
路徑2:一邊在國際學校過渡,一邊準備政府學校的入學考試,這樣進可攻,退還可以守著國際學校的學位;


▲PSLE和AEIS考試是兩大「戰場」
路徑3:從所謂的「二類」國際學校考入「一類」國際學校,以便衝擊歐美知名大學。


▲UWCSEA和德威被稱為一類國際學校,學費也比國內便宜。
每次聚會,都是一次「卷媽」之約,成功「上岸」的人把焦慮傳遞給還在游泳的家庭,而那些上岸的人又有了新的焦慮——考IB、A Level還是AP更划算?
教育怎麼能用「划算」來定義呢?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並沒有給孩子制定好K-12的整體教育規劃。
根據我十幾年積累的「大數據」來看,誠然這個世界上有「天牛」小孩,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還是一個有特點的普娃。
我不太贊成在孩子幼年時就給他設定好太詳細的規劃。
因為不上幾年的學,家長大概是不能確定孩子究竟是考試型選手,還是研究型選手;他究竟擅長什麼,弱點又是什麼。

■新加坡的一次考試
與其從小就把目標設定在英國G5美國TOP30,不如分階段給孩子設定小目標,既容易實現,又可以隨機應變。
小學培養學習素養
具體來說就是英文學術水平,發展探究思維,培養一門興趣愛好,打好語言基礎,養成思維習慣,未來無論哪個課程都可以銜接好。
初中夯實學科基礎
我對初中比較執著的一個點就是,要求學校有IGCSE考試,因為我認為,中學開始,分科教學和標準化的考試可以幫助孩子打牢學科基礎。
高中理性衝擊夢校
啥叫「理性」,就是不要抱著投機取巧的心態去選擇大學出口。前兩年加拿大好操作,於是有人盲目沖加;這兩年英國機會比較多,所以又有人棄AP考A level。
高中生是大孩子了,這應該是他們自己分析利弊和拿主意,才有可能走得好。

從我六月份決定離職到現在,一直有朋友說我放棄上海雙語學校的管理工作,來到異國他鄉做全職陪讀媽媽,太可惜了。
對於從事了十幾年的國際化教育事業,我離開時依依不捨。但在現在的大環境下,這何嘗不是停下來回顧自己的腳步,思考未來前進方向的時候。
希望我再歸來時,有成長,有收穫,有感悟,有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