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几周,几名高级公务员陆续在媒体报道中亮相,因为他们全都在大约相同的时间“翻桌子”走人。走的不是一般公务员,而是职衔在司长或以上的高级公务员。
另外,三位有武装部队背景的“公仆”,也离开原来的职务,开始穿上白衣。

在全国大选前的一段时间辞职,都会引发揣测?(联合早报)
根据媒体报道,已经递交辞呈的公务员目前有五人:
人力部兼贸工部第二常任秘书萧振祥(46岁)
卫生部副常任秘书(政策)刘洁敏(42岁)
交通部司长符策翔(39岁)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司长吴函燕(39岁)
财政部司长罗守恩(38岁)
有军人背景的则有三人:
前陆军总长梁振伟少将(49岁)
护联中心总裁、前陆军准将狄内希(Dinesh Vasu Dash,50岁)
前武装部队参谋长兼总监察长吴培铭准将(43岁)
从政的“重量级”公务员
在近几届大选中,执政党人民行动党的候选人大约有三分之一属于新人,公共服务向来是其中一个主要的人才来源。而过去,“转轨”的新人,不少以常任秘书或副常任秘书级别为主。
公务员转为政务官的例子当中,早期较知名的一位可能是担任过财政部常任秘书和经济发展局首任主席的韩瑞生,他在1970当选后便受委为财政部长。
人民行动党从1984年起推出的新脸孔当中,较突出的高级公务员和武装部队将领就包括李显龙、杨荣文、张志贤、林勋强和林瑞生等人。前三位从政时都是当年少有的“准将”,林勋强离开军队后担任过国家发展部副常任秘书,林瑞生从政前则领导过当年国家电脑局和经济发展局。

这张旧照片里的武装部队奖学金得主,有三人后来从政:左一的杨荣文,前排中间的林勋强,以及后方的张志贤。(海峡时报)
2001年从政的,还有时任贸工部常任秘书许文远和时任金融管理局局长尚达曼。
到了最近三届大选,大家可能注意到另一个趋势,那就是前首席私人秘书增加了:现任内阁成员王瑞杰、王乙康、徐芳达,乃至总理黄循财,都担任过这个职务。
总理或资政的首席私人秘书是经过公共服务署从行政官当中挑选、潜质尤佳的人选,好些跟在总理或副总理、资政身边,耳濡目染。他们离任后,有的会调到不同部门中继担任副常任秘书一级的工作,甚至最终升任常任秘书或同级的工作。
黄循财总理当年从政前,就是担任贸工部属下的能源市场管理局局长。
这次,开始出现在蔡厝港集选区的萧振祥,也曾于2017年至2021年担任时任总理李显龙的首席私人秘书。
不过,这次除了萧振祥之外,开始在选区亮相的这批前公务员,大多是司长级,也就是在副常任秘书以下。
当然,这不是说“只当到司长”就代表这些新脸孔的素质比较低,更可能是人才难觅的问题,40岁不到的司长如果愿意从政,中选的话,前面的“跑道”也比较长。
有潜力人选不愿遭受政治攻击
关于吸引公务员从政,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在2019年接受《联合早报》访问前曾提到,私企高管多数不愿意从政,是因为不想从政后遭受人们一味谴责攻击。
“私人企业高管不愿意来,你只剩公务员和武装部队将领。接下去,愿意从政的公务员也会减少。他们说:我们已经在帮政府工作,我不需要受到政治攻击,不需要大家认识我。作为部长,你得去游说民众,你得是公众人物。所以公务员不一定要从政,已经有好几位说“不”了。”
《人民行动党历史——1985年至2021年》作者萨稀贾古玛(Shashi Jayakumar)2021年接受《海峡时报》访问也时透露,行动党到了1990年代,寻找人才的难度已经大大提高,至少一名前部长告诉他,若当年要经历跟现在年轻候选人一样的“闹剧”,从政前恐怕要三思:
“你的生活、家庭、行为,都会被无情地放大检视,包括男性在国民服役时期的所作所为。”

麦波申单选区议员陈佩玲2011年从政的时候屡遭网民炮轰,却在2015年和2020年大选取得不俗的成绩,得票率都在65%以上。(联合早报)
过去以司长级别从政的人物当中,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便是其中一人,他在2006年从政前是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属下的新加坡创意工业司长,同时担任国家艺术理事会第二司长。
另一位是2020年从政前,担任护联中心旗下关爱乐龄办事处(Silver Generation Office)总署长的叶汉荣。
参加这一届大选的司长级公务员看似比过去几届大选多,这是否成为日后的趋势,他们的职业轨迹又会如何发展,值得大家继续观察。
这次,军人背景的准候选人有三位。对行动党来说,这算不算人才丰收的一次?
或许,我们得换个角度看,人民对他们的接受度如何,是不是也感觉“丰收”,那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