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周,幾名高級公務員陸續在媒體報道中亮相,因為他們全都在大約相同的時間「翻桌子」走人。走的不是一般公務員,而是職銜在司長或以上的高級公務員。
另外,三位有武裝部隊背景的「公僕」,也離開原來的職務,開始穿上白衣。

在全國大選前的一段時間辭職,都會引發揣測?(聯合早報)
根據媒體報道,已經遞交辭呈的公務員目前有五人:
人力部兼貿工部第二常任秘書蕭振祥(46歲)
衛生部副常任秘書(政策)劉潔敏(42歲)
交通部司長符策翔(39歲)
數碼發展及新聞部司長吳函燕(39歲)
財政部司長羅守恩(38歲)
有軍人背景的則有三人:
前陸軍總長梁振偉少將(49歲)
護聯中心總裁、前陸軍准將狄內希(Dinesh Vasu Dash,50歲)
前武裝部隊參謀長兼總監察長吳培銘准將(43歲)
從政的「重量級」公務員
在近幾屆大選中,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候選人大約有三分之一屬於新人,公共服務向來是其中一個主要的人才來源。而過去,「轉軌」的新人,不少以常任秘書或副常任秘書級別為主。
公務員轉為政務官的例子當中,早期較知名的一位可能是擔任過財政部常任秘書和經濟發展局首任主席的韓瑞生,他在1970當選後便受委為財政部長。
人民行動黨從1984年起推出的新臉孔當中,較突出的高級公務員和武裝部隊將領就包括李顯龍、楊榮文、張志賢、林勛強和林瑞生等人。前三位從政時都是當年少有的「准將」,林勛強離開軍隊後擔任過國家發展部副常任秘書,林瑞生從政前則領導過當年國家電腦局和經濟發展局。

這張舊照片里的武裝部隊獎學金得主,有三人後來從政:左一的楊榮文,前排中間的林勛強,以及後方的張志賢。(海峽時報)
2001年從政的,還有時任貿工部常任秘書許文遠和時任金融管理局局長尚達曼。
到了最近三屆大選,大家可能注意到另一個趨勢,那就是前首席私人秘書增加了:現任內閣成員王瑞傑、王乙康、徐芳達,乃至總理黃循財,都擔任過這個職務。
總理或資政的首席私人秘書是經過公共服務署從行政官當中挑選、潛質尤佳的人選,好些跟在總理或副總理、資政身邊,耳濡目染。他們離任後,有的會調到不同部門中繼擔任副常任秘書一級的工作,甚至最終升任常任秘書或同級的工作。
黃循財總理當年從政前,就是擔任貿工部屬下的能源市場管理局局長。
這次,開始出現在蔡厝港集選區的蕭振祥,也曾於2017年至2021年擔任時任總理李顯龍的首席私人秘書。
不過,這次除了蕭振祥之外,開始在選區亮相的這批前公務員,大多是司長級,也就是在副常任秘書以下。
當然,這不是說「只當到司長」就代表這些新臉孔的素質比較低,更可能是人才難覓的問題,40歲不到的司長如果願意從政,中選的話,前面的「跑道」也比較長。
有潛力人選不願遭受政治攻擊
關於吸引公務員從政,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在2019年接受《聯合早報》訪問前曾提到,私企高管多數不願意從政,是因為不想從政後遭受人們一味譴責攻擊。
「私人企業高管不願意來,你只剩公務員和武裝部隊將領。接下去,願意從政的公務員也會減少。他們說:我們已經在幫政府工作,我不需要受到政治攻擊,不需要大家認識我。作為部長,你得去遊說民眾,你得是公眾人物。所以公務員不一定要從政,已經有好幾位說「不」了。」
《人民行動黨歷史——1985年至2021年》作者薩稀賈古瑪(Shashi Jayakumar)2021年接受《海峽時報》訪問也時透露,行動黨到了1990年代,尋找人才的難度已經大大提高,至少一名前部長告訴他,若當年要經歷跟現在年輕候選人一樣的「鬧劇」,從政前恐怕要三思:
「你的生活、家庭、行為,都會被無情地放大檢視,包括男性在國民服役時期的所作所為。」

麥波申單選區議員陳佩玲2011年從政的時候屢遭網民炮轟,卻在2015年和2020年大選取得不俗的成績,得票率都在65%以上。(聯合早報)
過去以司長級別從政的人物當中,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便是其中一人,他在2006年從政前是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屬下的新加坡創意工業司長,同時擔任國家藝術理事會第二司長。
另一位是2020年從政前,擔任護聯中心旗下關愛樂齡辦事處(Silver Generation Office)總署長的葉漢榮。
參加這一屆大選的司長級公務員看似比過去幾屆大選多,這是否成為日後的趨勢,他們的職業軌跡又會如何發展,值得大家繼續觀察。
這次,軍人背景的准候選人有三位。對行動黨來說,這算不算人才豐收的一次?
或許,我們得換個角度看,人民對他們的接受度如何,是不是也感覺「豐收」,那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