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情有梦有朋友,世界就有无限可能
正如在金庸小说中的侠义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他对侠义的理解。首先,他的“义”是英雄人物之间的肝胆相照,惺惺相惜。《天龙八部》中,萧峰和段誉结拜,段誉和虚竹结拜,这三人就这样成了兄弟,同生共死已是后话。彼此都觉得对方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识英雄重英雄。
段誉眼见各路英雄数逾千人,个个要击杀义兄,不由得激起了侠义之心,大声道:“大哥,做兄弟的和你结义之时,说什么来?咱们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今日大哥有难,兄弟焉能苟且偷生?”他以前每次遇到危难,都是施展凌波微步的巧妙步法,从人丛中奔逃出险,这时眼见情势凶险,胸口热血上涌,决意和萧峰同死,以全结义之情,这一次是说什么也不逃的了。
少林群僧中突然走出一名灰衣僧人,朗声说道:“大哥,三弟,你们喝酒,怎么不来叫我?”正是虚竹。他在人丛之中,见到萧峰一上山来,登即英气逼人,群雄黯然无光,不由得大为心折;又见段誉顾念结义之情,甘与共死,当日自己在缥缈峰上与段誉结拜之时,曾将萧峰也结拜在内,大丈夫一言既出,生死不渝,想起与段誉大醉灵鹫宫的豪情胜慨,登时将什么安危生死、清规戒律,一概置之脑后。
——《天龙八部》第四十一章《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

三人少室山上结拜为兄弟
这三人以兄弟情共同合伙创业,如能一直不失本心,相互扶持是一定能做一番事业的。不过,这种本心实在是太纯粹了,纯粹得似乎在当今这个社会是找不到的。人性总有弱点,萧峰在少林寺一役时看到段誉尚未练成的六脉神剑,那会就已经想到他日二弟要能真的把这套武功练纯熟,自己也未必是他的对手,其实也已经有了心思,只是他心怀的天下并不在于此。但放到今天去创业的话,他的高瞻远瞩足以带领大家走得更远更高。那个痴迷迷的段誉,佛家的普世思想对他影响很深,他始终是相信人性本善的,又或者是“恶”能够被教化的。所以他是愿意相信人的,这在商业场上是双刃剑。还有那个憨厚老实的虚竹,他是见过“恶”的,也是被这种“恶”改变的人,很难说他在现在会不会也容易改变。
所以就算是这三人合伙创业,结果也未必能如人意。不过这也是作者“我”的私心罢了,把他们放在当今这个语境去论证他们的侠义,去论证侠义的改变,是不公平的。因为正是有他们这种不可取代的侠义精神,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书中的英雄人物才得以流传,才能让读者喜欢和相信。
金庸的侠义不止单纯的现代社会的商业行为,于他而言,侠之大义,为国为民。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金庸所说的“侠义”,它真正的内涵是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这样的一个高度。”这种“侠义”是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段论述,是对侠义精神很好的概括。侠首先是一种精神, “不轨于正义”,说的是侠的言行不合乎社会主流,不是人云亦云。但是他们做事“言必信,行必果”,讲义气、有诚信、重承诺,同时“不爱其躯”,不过分地爱惜自己的生命,首先考虑帮助别人解决“存亡死生”的困难,救人之后又“不矜其能”,不夸耀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是侠。
在这一点上,萧峰就是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侠义的最高境界,为了民族和人民能够舍生取义。萧峰被自己的身世之谜束缚,而且因为这个身世之谜承受了很多冤屈,甚至是至爱的人的离去。而这些痛苦事情的根源都来自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纵然有绝世的武功,但他处在既是辽人血统又是汉人集团领导的尴尬境地,他亲眼目睹了宋辽两国的纷争使得两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血的教训,使得萧峰最终抛弃了自己的私人恩怨,站在了民族利益至上,为宋辽两国人民谋取和平的生活,他不想对不起自己的祖国但也不愿意杀人,最后,他只能一死以谢天下。试问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可以做出这样的牺牲。他的自杀,是对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挑动民族相斗,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中的不义战争的控诉。
其实,武侠中的“武”和“侠”不一定就要连在一起,不是说只有那种身怀武功绝技的人才会行侠仗义,才有资格行侠仗义。但是金庸还认为“侠”还应该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像那个傻傻的虚竹,他会武功吗?会,一点皮毛,在珍珑棋局上,他的那一点武功根本就称不上什么东西,但正是因为他在珍珑棋局上出手帮助了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才误打误撞得到了别人毕生梦寐以求的绝世武功。
还有像段誉,从《天龙八部》开篇,他完全就是一个多管闲事,爱管闲事的人。明明自己一点武功都不会,他还敢在两大帮派打架的时候出口劝架。这不简直就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吗。侠有一个理论,叫做“自掌正义”,自己掌握正义,正义在我自己手里。所以,我说段誉就是本书中的第一痴人,他只是单纯觉得打架是不对的,大家就应该和和睦睦地相处。段誉的大理家族是信奉佛教。他没有武功,但他可以拯救人心,感化别人。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仁爱之心,一样能成为侠,一样可以拯救需要帮助的人。没有武功不一定成不了侠,只不过是有武功会好点。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2018年10月30日下午,当代著名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辞世,享年94岁。
社会各界人士发表了悼念的文章。

其中一段 :
“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要有,也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几万人一起痴痴颠颠——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
只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们便这样信了,便这样做了。
一群有情有义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之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后经年,去挑战,去抗争,浑身是伤,屡败屡战,忍别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别人不愿成之事,唯不愿忍江湖不平正气不彰,少年心,英雄梦,惟愿我们能如先生书中侠客,以肝胆豪情行走于这天地之间。”
马云一段话足以概括这个时代这个商业战场上我们所需要的侠义精神。
江湖路远,他日有缘再聚。

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