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许多在新加坡生活一段时间的人来说,“买一块地” 似乎是一种终极目标。
然而最近发布的一份市场报告,可能会让不少潜在买家倒吸一口气:
有记录以来,新加坡有地住宅平均尺价首次突破 2000 新元,在 2025 年第一季度达到 2008 新/平方英尺,创下历史新高。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未来还值得买吗?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拆解。


这轮涨价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几个方向:
贷款利率下滑,让买家融资成本下降,更敢出手
高净值人群财富增加,更偏好投资稀缺且可保值的有地房产
地段和地契仍是价值核心,永久地契稀有、越发受追捧

数据显示:
排屋尺价达到 2135 新/平方英尺;
独立洋房交易最少但最贵,均价也逼近 1882 新/平方英尺;
最贵的一套独立屋位于第 10 区 Holland Grove Walk,以 2470 万成交

虽然价格上扬,但整体成交量却略微下滑。
今年第一季共售出 412 套有地住宅,环比下跌 5.3%;但相比过往第一季度,这仍然是 2021年以来的最高成交量。

具体看各类型表现:
半独立洋房销售 147 间,增长 15.7%,表现最抢眼
排屋因部分买家转向大户型新盘,销量下跌 18.4%
独立洋房售出 46 套,比去年末季多 5 套

合登集团数据显示,以下五大区域最受欢迎:

价格区间如下:
99 年地契有地住宅:约 120 万元至 1480 万元
999 年/永久地契住宅:240 万元至 2470 万元
最 “便宜” 的成交案例,是勿洛区一间地契剩 25 年的半独立洋房,成交价仅为 120 万元。

报告显示,目前购买有地住宅的主力军已不再是 “组屋升级者”。
HDB 升级者仅占 10.5%,创历史新低;
私宅屋主占比 87.1%,依然是最大买家群体
少部分为身份未知买家,但分析认为可能为新移民或海外资金流入者

这意味着什么?
对大多数组屋屋主来说,有地房产正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面对地价上涨,我们应该如何理性规划?
不必盲目追求 “有地”,要看是否适合你的生活阶段
地段优、户型合理的共管公寓,依旧是高性价比选择
对于企业主或高管家庭,可通过专业团队定制住宿与置业方案

有地 ≠ 永远保值,建龄、地契、区域发展都会影响资产表现
永久地契虽好,但也存在维修与重建成本,购入前需整体评估
真正住得舒服,是 “空间” 与 “生活方式” 相匹配,而非盲目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