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从小就在英式教育体制下成长,他深谙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引用有成功经验的移民国家美国澳洲和新西兰的经验,实行民主议会制和自由市场经济。 同时李光耀祖籍是广东梅州大埔,祖上是客家人。他非常懂得政治管理上用东方的儒家平天下治国的思想体制结合。
当发现新加坡社会整体过度崇尚西方文化的风气悄然形成时,李光耀开始推行以“儒家运动”和“共同价值”为代表的华语运动。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儒家传统伦理正式编写成教材,并在学校开设课程的国家。

后人评价李光耀,用“最成功的独裁者、最得人心专制家长”来形容
李氏家族做出的最深远影响,是让新加坡人从一开始的候鸟心态,到后来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某种程度上,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就来源于这种对多元种族和文化的开放包容。

新加坡是三元价值观融合的国家,但还是以华人的价值观为主
虽然他们像西方发达的文明思潮看齐,比如通用英语交流,但依旧夹杂着本土的口音味道,以至于出现了一个专门用来形容新加坡式英语的词叫“Singlish”。 有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是用英语的语法和逻辑来讲华语。总之你听一个新加坡人讲英语,会听出混合了普通话、福建话、粤语、马来语等等味道。

尽管存在种族和宗教的多样性,但新加坡人属于同一个共同体,有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各行各业的人都能相容生存。
世人津津乐道这样一个放眼世界的新加坡。“新加坡没有腹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腹地。”
李光耀曾将新加坡比拟拼搏在大海里的小虾——“世界犹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鱼可以生存,小虾也可以生存。小虾不仅要生存,而且还要有本领不被大鱼吃掉。”
现在看来,这一小国大志气的新加坡,早已经不是当年的小虾了,而是像伫立在新加坡河口安德逊桥的雕塑鱼尾狮。

新加坡图腾鱼尾狮
雄狮遥望大海,汲取东方文明根源成陆地之王;鱼身委婉自得又富有生命力,象征着西方的海洋文明。 东西方的精华,浑然一体成傲视群雄的鱼尾狮。
最怕输的新加坡人,一直在争做上流
刚来新加坡的人,可能会留意到一个普遍又奇怪的细节——
你在美食街的桌上,要留意放在空座位上的纸巾,这是“新加坡式占座”,要是动了它,就会有人跑过来警告你这是他们的座位。

新加坡总想争第一。新加坡人总是一窝蜂朝前奔,每当有新餐馆开业或者新楼盘开盘,不用想在新加坡肯定是疯狂排队几个小时。
每次苹果或者新产品出现最新款的消息,新加坡一定会争先恐后排队。

他们非常焦虑会错过机会,会被落下淘汰。新加坡社会普遍崇尚精英,追求阶级晋升,普遍都不会掩饰自我的优越感。
新加坡人自己也开玩笑地说,在自助餐上他们会把别人挤开,盘子里的食物总要堆得满满的。

这其实是新加坡隐藏在光鲜背后的精神驱动力——怕输“Kiasu”,这是来源于闽南语,就是害怕失败的意思,但2007年这个词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解释为“一种贪婪而自私的态度”。
在新加坡,一不留神你就要暴露在功利的社会眼光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近日发表了一项名为《新加坡人对阶级、财富和地位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除了有房有车,教育、英语的纯正程度,就连到欧洲还是东南亚旅游,都有具体的划分。

这份报告一出存在着很多争议,带着一种偏见式的标签,但这就是物质高速发展的现状
这种争强好胜的社会心理,在新加坡的精英教育上表现更为突出。
在新加坡,学历真能代表一切,这意味着从小就要培养竞争意识。长期以来,新加坡教育部就实行小学四年级就分班,很多小学还默认小学一年级就分班制。
新加坡人的命运起始线,很多时候是从小学就决定的。

只要学生有本事申请到国内外任何一所知名大学,政府便替他负担所有学杂费直到毕业。
新加坡每年都会访问小六会考状元的成功秘诀,他们总会强调自己很努力,练习题做了几十遍。

新加坡对香港小学生的实力碾压
在这个时候,新加坡的状元家长就会在镜头前上演苦尽甘来的悲情戏码,好像全家从此就要咸鱼翻身了。
而压力山大的“怕输家长”,总是要争抢著把孩子送往最有名望的学校和最好的街区买房子。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就是用喜剧手法讽刺的功利残酷的教学制度
新加坡人对自己是非常狠的,这种狠可以造成自强自律,但通常也有残酷的一面。鞭刑在新加坡是广泛施行的合法肉刑。
在新加坡的许多中小学,有严重不良行为的男性青少年,会被校方鞭打,体罚再正常不过了。而且许多家长也会使用藤条或其他器具惩戒子女,法律上并未禁止对子女体罚的行为。

新加坡杂货店里还有售卖藤条。很多家长使用它来管教子女。
“怕输”的国民性格,其实多少来源于华人,尤其是闽南先辈的传统根源。闽南人早有世界闻名的“爱拼才会赢”。

祖辈们的传统,讲的就是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新加坡之父李光耀的“大海小虾论”也不外乎如此。 对于新加坡国民来说,争当上流早已经是种下的国民根性——“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不能放弃,因为保持竞争力是我们唯一的资源。没有水源,没有食物,没有土地——只有争当第一,我们才能幸存下去。”

新加坡式的争锋无处不在
深深根植于新加坡人心中的信念是:只有成为最棒的,你和你的国家才能幸存与繁荣。
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人均GDP名列世界第五,但在全球乐观积极心态排行榜,新加坡是最后一名。

新加坡,争做人上人
他们倒也不至于到世界上的悲惨都市的地步,但这一人人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争相积极向上,打造一尘不染、完美无瑕的优秀岛国,他们并非幸福感不高。
相反,他们的幸福感更具有东方传统——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居安思危,刻苦拼搏而来的幸福,才是实在的。

新加坡骨子里是儒家的精神秩序
这样的怕输,才能让小国在世界中稳稳占据着一席之地。看什么鸡汤成功学,不如学学人家新加坡人,多稳扎稳打。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