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周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国庆群众大会演讲,宣布将国民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分别延长3年。

在新加坡,耄耋之年仍然孜孜不倦工作的大有人在
在我们高呼不要延迟退休的时候,为什么新加坡拥有全亚洲最好的养老制度,被称为是“养老天堂”,国民居然会害怕退休?
这除了跟新加坡老龄化问题严重有关之外,在老艺术家看来,新加坡并不是所谓的让人早早懒下来的“养老天堂”,相反他们最拼,真正的活到老做到老。

新加坡政府和社会都提倡每个人自力更生,不提供全福利性质的养老保障
他们生怕被社会淘汰得太早,巴不得干多几年。要知道新加坡连续三年上榜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地区,稳坐第一。

从一开始的人少地狭,穷困潦倒到后来独立成城邦,成了外人眼中令人艳羡的宜居繁荣。于今而言,新加坡在世界的舞台上,已经可以完美地演绎一个小国崛起的神话,让人不明觉厉——
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狠劲儿,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光鲜摩登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新加坡,你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反差风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与中国式庙宇、伊斯兰教清真寺相映成趣。
这里既有马来文化为特色的“亚拉街”,又有印度文化特色的“实龙岗路”和华人聚居的“牛车水”。

新加坡华人大多集中在牛水车
明明商业中心乌节路到处都是耳熟能详的国际一线品牌,你在街上看到的年轻人都跟你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你轻易用普通话搭讪开场,又可能会碰到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场景,他们基本上都是用英语交流。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出入平民菜市场,讲普通话不是地道的通行证。相反,一口流利的潮汕话或者客家话,才是通关的秘诀。

东西文化融会贯通的新加坡,在外人眼中是最佳的移民去处。
因为这里符合他们对英式传统教养下的生活质素,新加坡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交通也极为便利,这里坐拥最发达的航班系统,就算廉价航班也能享受世界级繁华的樟宜机场。

不仅如此,这里出行非常方便,公共运输系统发达,选择多样,想去哪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路上还不堵车。
这是因为新加坡的私家车普及率并不高,最出名的税就是拥车证(COE),发动机排量越大动力越足,拥车证就越贵。
在新加坡生活了5年的美国媒体朋友告诉我,这里是她感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在这里就算你不用锁车、甚至落了钱包走开都没问题。
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女生,你不用担心在任何社区晚上外出会有人身安全问题。

唯一让人有点不舒服的就是能随时随地感觉到监控摄像头的存在,但一切为了安全着想,新加坡的天眼系统非常发达。这里的小偷小摸,都显得有点“浪费时间”。 新加坡人常向外来客人调侃自己——新加坡是个“finecity”, 这里的”fine”既是一个“美好的”城市,也是一个“严罚的”城市。就连使用厕所后没冲水,乱过马路,地铁上喝水或者进食都会导致罚款。
在外人看来,新加坡的生活成本非常高,过着像是去年电影《疯狂亚洲富豪》里面那样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其实在新加坡人其实并没有面临着像香港人那样的住房压力,新加坡82%的国民住在公共住宅(新加坡称为组屋),价格非常低廉,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
组屋之外最多人居住的是共馆式公寓,价格也一般是政府组屋的4,5倍之多。

最为外人津津乐道的多元开放,还是在新加坡的小贩文化。
新加坡目前共有110个小贩中心,最近新加坡正式为该国的小贩文化申遗,用李显龙的话来说,“小贩中心宛如‘社区饭厅’,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一环。”

这里到处是繁忙的美食界,汇聚了全球的美食,花个3到7新币(大约2到5美元),就能解决一顿午饭或者晚饭。

老艺术家钟爱的新加坡四件套:辣椒蟹、沙嗲、肉骨茶、海南鸡饭
在这里你能吃到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厅,感受到最古早的粤菜潮汕菜味道,其实完好地存留在新加坡唐人街里。
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吃档,都有米其林星的级别,庶民天堂也不过如此。

新加坡的认同感到底从哪来?
很多人喜欢拿新加坡和香港作对比,同样是有过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同样是一个天生吃港口靠港口的地方,同样曾是风靡亚洲的四小龙。
现在显然新加坡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了。

香港属于中国大陆的政治港口,新加坡则是全亚洲的物理港口,扼制了马六甲海峡
很多人也没想到,今年距离新加坡开埠已经有200周年。要知道当初新加坡从英国殖民分离,外界从一开始就有点小看这个小城邦。
他们以为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又身处马来人腹地的小国,失去了马来西亚的支撑,前途堪忧,这样的状态并不会维持太久。

马来西亚回过头估计很后悔当初为什么撇掉了新加坡
显然他们打脸了。地少人狭的新加坡,以自由主导经济发展方向,依靠着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本的崛起,拥有世界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早已成为东南亚唯一一个发达国家。 新加坡独立崛起的背后,其实背后是南洋华人崛起的书写。

早期新加坡华侨领袖林义顺等人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当时的同盟会南洋支部旧址就设在晚晴园
当67岁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用一口流利的国语在国庆会上发表演讲时,他用儒雅又智慧的气质,讲述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通过自己的拼搏换来繁荣的盛世,其中有一句话老艺术家印象很深—— 华人先辈在新加坡,就是在演绎如何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演讲鼓励年轻人:多多益善
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就已经有第一波华人移民到了这里,之后20世纪到21世纪初,又有两波华人移民潮。
随着华人不断增加,在南洋这片热土上,也形成了一种华人文化,即被当地土著文化影响的——荅荅娘惹文化。

土生华人在新加坡、马来的结合体,就像新加坡剧集《小娘惹》那样,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
尤其是早期的华族移民,他们从小就在传统的儒家社会里长大。虽然与祖籍地相隔好几代了,有时候在外人看来,却比国人更执著,或者小心翼翼地保留着祖先们古老的风俗习惯。 在面子上,某些商圈里的年轻人越摩登西化,新加坡的里子,就跟新加坡华人所信奉的某些文化和价值观一样,格外传统。

你会发现这里很多宗乡会馆,还有不少像茶渊读书会、中秋庆典、中元节等等传统中国节日,他们各组屋区的氛围比我们这更隆重。

其实不妨试试在新加坡过一次春节,唐人街牛车水张灯结彩架起上百个生肖彩灯,还有一年一度的国际狮王争霸赛生龙活虎的样子,你恍惚间还以为身处在古早味的中国乡土。

新加坡的独立,离不开“新加坡建国之父”李光耀,他对新加坡的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