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带您详细了解移民新加坡优势,经济,教育,医疗,金融,化工在全球的优势

2021年02月28日   •   2万次阅读

世界银行第一次进行的这项调查,排名包括189个经济体,主要显示一个经济体的监管环境如何从创业、缴税、注册房地产到跨国贸易等各方面,为中小企业创造扶持它们的亲商环境。

在新加坡打造亚洲交通枢纽方面,马六甲海峡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公认的“地缘之王”。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表现在:马六甲海峡占了全球海上贸易1/4的份额,全球四分之一的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85%的运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国际贸易的货柜货物集散地,是世界海上运输的咽喉。

新加坡港口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是世界最大的货柜港口之一,同时,新加坡也是世界物流中心、亚洲四小龙之一、全球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可见,新加坡地理位置及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自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之后,独享了马六甲海峡的地缘利益。

新加坡经济战略委员会更是提出了七大经济促进战略——提升本地技能、打造亚洲枢纽、加强研发成果商业化以及促进全球化文化交流,成为报告中的关键词。

新加坡曾表示: 跨国企业未来依然是国家经济中的主要角色,与此同时,新加坡也将吸引中型企业和亚洲企业进驻,并在产业链中形成互补。

新加坡成熟的经商环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历经了40多年的历史沉淀及发展演变。新加坡认为,只有发展高附加值的创新科技产业才能让自己的经济获得长远发展,所以,新加坡矢志不渝坚持产业经济的转型。

从六十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到七十年代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再到八十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九十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一直发展成为目前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加坡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凤凰涅槃式的转变,尤其是电子产业突出的重要地位也在经济转型中得到强化。

此外,由于新加坡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并且摒弃了本土文化限制,让来自全球各国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能够得到快速成长。

其次,新加坡的链条式的产业群建设是新加坡电子产业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半导体行业非常典型。数据显示,半导体是新加坡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占到电子制造业58%的份额。、新加坡半导体的产能在全球的比重早在2009年就已经上升至11.2%,因此,新加坡成为了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重地。

无论是从IC设计、芯片制造,还是封装和测试,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生态环境,几乎全球的芯片巨鳄都已在新加坡设厂,因此,非常紧密的产业链不仅为企业寻找到了自己的产业定位,同时也加速了电子产业的全球一体化进程。

根据EDB的报告显示,新加坡半导体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家,分别来自欧美及日本等世界多个地区,其中包括:40家IC设计公司、14家硅晶圆厂、8家特制晶圆厂、20家封测公司以及一些负责衬底材料、制造设备、光掩膜等产业周围企业。著名的英飞凌之前表示将再度投资1400万新元,扩大自己在新加坡的研发基地。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言,就所占比率来看,电子业比率达23.8%,在各行业中最高,成为新加坡“吸金”能力最强的产业。

新加坡在之前全球外派员工城市居住调查报告中,新加坡居然十六年稳踞全球第一名宝座。

说到新加坡,必然联想到苏州工业园区,这块面积仅27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中国首个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苏州工业园区官方网站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经说过一句赞扬中国的话:“即使老师再好,学生不好也是不行; 而在中国,学生比老师更好。”他说:“新加坡把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引擎点燃了,中国政府让它们在运作。”。

新加坡极为注重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教育,让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国家一跃成为全球著名的发达国家。

二、新加坡的精密工程产业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行业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现如今,精密工程业行业已发展成为拥有大约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其中有中小型企业(SME),也有大型跨国公司(MNC),因此,新加坡也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及重要的研发中心。

精密制造工程是制造业的十分重要的支柱,特别是精密工程业成为航空航天、石油与天然气、医疗设备和电子产品等很多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不管是区区的半导体芯片、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还是石油勘探钻头, 精密工程业都是支撑制造业的关键性产业。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业覆蓋了从承包制造商到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比如包括拥有设计、测试、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各类公司。

新加坡在精密工程业所拥有的独特优势,让新加坡在全球航空航天、半导体设备、石油与天然气设备等领域获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精密工程业在新加坡获得蓬勃发展,原因是企业可以凭借新加坡强大的供应商基础、区域内十分出色连接能力,尤其是新加坡完善的研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企业及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精密制造业已成为新加坡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其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5%左右。李显龙总理曾经表示,新加坡在科学、科技、工程和数学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并确保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具前瞻性和科技先进的社会。

精密工程业是航海、航空航天、石油与天然气、医疗设备、综合设备等的核心性产业。是设计制造综合性机械与精密部件的十分关键技术, 从深海勘探钻头,到技术先进的飞机引擎,都是依赖于于精密工程业。

新加坡精密工程业在优良的大环境之下快速发展,新加坡目前已占据世界制冷压缩机市场的10%,助听器市场的30%,世界半导体引线焊接机市场的70%。新加坡已成为亚洲领先的石油与天然气设备的生产基地,全球航空航天维护修理和大修基地。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业已从最初原始的承包制造商快速蜕变成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并在全球拥有强大的设计、原型测试、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

新加坡积极实施供应商发展计划,鼓励供应商提高业务能力并与大型公司建立业务联系,并促使半导体设备、航空、医疗技术和电子等领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与承包制造商、供应商建立业务关系。所以,新加坡在拥有2700间精密工程业公司的基础上,新加坡为企业级公司提供十分广泛的产品和服务。

新加坡在全球拥有充足与优质的精密工程人力资源,满足了企业发展的业务要求。新加坡非常重视培训及职业教育,新加坡还设立了的数码和精密工程中心,用来培养精密工程专业人士。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制造业共有约2700家规模不等的公司,包括了中小型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新加坡在精密工程业具有的独特优势,成就新加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新加坡在全球后端半导体设备拥有10%的市场占有率。新加坡精密工程业的强大技术及环境吸引了全球十大晶圆制造设备公司中的九家公司向新加坡供应商进行大型采购。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制造的晶圆检测工具,可鉴别细小到纳米的瑕疵。好比在2000英尺以上、或在4倍于新加坡观景轮的高度上,能够观测到地面上的一根白发。

三、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业 

世界卫生组织WHO之前发布“世界健康报告”《World Health Report》,并对各国的医疗体系进行了比较,对预期寿命进行了排名。排名考量主要有:医疗水平、接受医疗服务的难度、医药费负担公平性等方面、经过了综合对比,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新加坡位列第三。

新加坡在Bloomberg发布的最高效医疗体系排名中拔得头筹,新加坡位列全球第一。

新加坡已有13家医院和医疗机构获得国际联合委员会品质认证(JCI),占获得认证的亚洲医疗机构的三分之一。新加坡是全球拥有最安全血液供应服务的国家之一。

全球非政府组织“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发布的2018《童年终结数据》报告中,新加坡被评为最适合孩童成长的国家。新加坡在全世界绿植覆蓋率极高,拥有纯天然无污染环境,被誉为“花园城市“。新加坡不仅拥有中英双语语言环境,更有闻名且优质的全球顶级教育资源。其中小学基础教育全球第一。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在世界上闻名遐迩、并以优质高效而享誉世界。 

新加坡的医疗体系更多是重点解决“病”的问题,而医疗服务则更多关注人的问题。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以高效著称,被称为最有能力应对重大医疗危机的亚洲国家。

比如新加坡80%的住院服务都是由政府医院提供的,特别是对于公民来说,高额的补贴明显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经济负担。

新加坡医疗体系采取“四结合”:政府补贴、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结合,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筹资机制,新加坡非常注重政府与市场在医疗保障资源配置中的发挥的不同作用,政府是贫困人群的最后保障,并且让每个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医疗服务。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71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全国共有医生8819名(不包括牙医1506名),平均每1万名居民拥有近18位医生(不含牙医)。新加坡的医疗服务水平在亚洲地区首屈一指,尤其是在通过国际医院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证的亚洲医院中,三分之一的医院都来自新加坡。新加坡由于拥有先进的医疗设施、技术高超的医护人员、价格合理的医疗收费,让新加坡的医院每年吸引超过40万名海外病人。

新加坡已迅速跻身为全球顶尖生物医药科学和保健服务业的中心。全世界很多著名的制药、医药技术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此设立了生产和研究基地。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及美国威思克医院在新加坡开设了医药中心。

全球著名专家和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的到来,大幅增强了新加坡的医疗实力和运作效率。

新加坡政府尽力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全民医疗。新加坡医疗服务形式多样化,公私经营并存,满足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新加坡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多层次、大范围,不但有强制性、半强制性的保健储蓄,也有完全自愿的救助基金,保证了医疗保障体系能够覆蓋绝大多数公民。

新加坡实施了政府和个人共同负担的保健筹资机制,让新加坡政府用约4%的较低的政府投入,就建立起了一个让全民较满意的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新加坡政府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全力做到政府不缺位,市场不越位。

根据统计,在新加坡全国医疗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补助占比为25%、个人占比50%、员工福利占比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