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資訊】帶您詳細了解移民新加坡優勢,經濟,教育,醫療,金融,化工在全球的優勢

2021年02月28日   •   2萬次閱讀

世界銀行第一次進行的這項調查,排名包括189個經濟體,主要顯示一個經濟體的監管環境如何從創業、繳稅、註冊房地產到跨國貿易等各方面,為中小企業創造扶持它們的親商環境。

在新加坡打造亞洲交通樞紐方面,馬六甲海峽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公認的「地緣之王」。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表現在:馬六甲海峽占了全球海上貿易1/4的份額,全球四分之一的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中國85%的運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國際貿易的貨櫃貨物集散地,是世界海上運輸的咽喉。

新加坡港口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是世界最大的貨櫃港口之一,同時,新加坡也是世界物流中心、亞洲四小龍之一、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可見,新加坡地理位置及交通樞紐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自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後,獨享了馬六甲海峽的地緣利益。

新加坡經濟戰略委員會更是提出了七大經濟促進戰略——提升本地技能、打造亞洲樞紐、加強研發成果商業化以及促進全球化文化交流,成為報告中的關鍵詞。

新加坡曾表示: 跨國企業未來依然是國家經濟中的主要角色,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將吸引中型企業和亞洲企業進駐,並在產業鏈中形成互補。

新加坡成熟的經商環境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歷經了40多年的歷史沉澱及發展演變。新加坡認為,只有發展高附加值的創新科技產業才能讓自己的經濟獲得長遠發展,所以,新加坡矢志不渝堅持產業經濟的轉型。

從六十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直到七十年代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再到八十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九十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一直發展成為目前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加坡一步一個腳印,完成鳳凰涅槃式的轉變,尤其是電子產業突出的重要地位也在經濟轉型中得到強化。

此外,由於新加坡處於中西文化的交匯處,並且摒棄了本土文化限制,讓來自全球各國的企業和個人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下能夠得到快速成長。

其次,新加坡的鏈條式的產業群建設是新加坡電子產業的重要特徵,尤其是半導體行業非常典型。數據顯示,半導體是新加坡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占到電子製造業58%的份額。、新加坡半導體的產能在全球的比重早在2009年就已經上升至11.2%,因此,新加坡成為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產業重地。

無論是從IC設計、晶片製造,還是封裝和測試,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產業鏈生態環境,幾乎全球的晶片巨鱷都已在新加坡設廠,因此,非常緊密的產業鏈不僅為企業尋找到了自己的產業定位,同時也加速了電子產業的全球一體化進程。

根據EDB的報告顯示,新加坡半導體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0家,分別來自歐美及日本等世界多個地區,其中包括:40家IC設計公司、14家矽晶圓廠、8家特製晶圓廠、20家封測公司以及一些負責襯底材料、製造設備、光掩膜等產業周圍企業。著名的英飛凌之前表示將再度投資1400萬新元,擴大自己在新加坡的研發基地。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所言,就所占比率來看,電子業比率達23.8%,在各行業中最高,成為新加坡「吸金」能力最強的產業。

新加坡在之前全球外派員工城市居住調查報告中,新加坡居然十六年穩踞全球第一名寶座。

說到新加坡,必然聯想到蘇州工業園區,這塊面積僅278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合作的旗艦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中國首個創新綜合試驗區域。

蘇州工業園區官方網站統計數據顯示,蘇州工業園區以占蘇州市3.4%的土地、7.4%的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並連續多年名列「中國城市最具競爭力開發區」。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經說過一句讚揚中國的話:「即使老師再好,學生不好也是不行; 而在中國,學生比老師更好。」他說:「新加坡把蘇州工業園區這個引擎點燃了,中國政府讓它們在運作。」。

新加坡極為注重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讓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一躍成為全球著名的已開發國家。

二、新加坡的精密工程產業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行業發展始於上世紀70年代,現如今,精密工程業行業已發展成為擁有大約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其中有中小型企業(SME),也有大型跨國公司(MNC),因此,新加坡也成為了很多跨國公司的區域總部及重要的研發中心。

精密製造工程是製造業的十分重要的支柱,特別是精密工程業成為航空航天、石油與天然氣、醫療設備和電子產品等很多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

不管是區區的半導體晶片、高精尖的醫療設備,還是石油勘探鑽頭, 精密工程業都是支撐製造業的關鍵性產業。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業覆蓋了從承包製造商到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比如包括擁有設計、測試、生產和供應鏈管理能力)等各類公司。

新加坡在精密工程業所擁有的獨特優勢,讓新加坡在全球航空航天、半導體設備、石油與天然氣設備等領域獲得了全球領先地位。

精密工程業在新加坡獲得蓬勃發展,原因是企業可以憑藉新加坡強大的供應商基礎、區域內十分出色連接能力,尤其是新加坡完善的研發基礎設施,大幅提升企業及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

精密製造業已成為新加坡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其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5%左右。李顯龍總理曾經表示,新加坡在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方面的能力,將有助於繼續推動經濟發展,並確保新加坡成為一個現代化、具前瞻性和科技先進的社會。

精密工程業是航海、航空航天、石油與天然氣、醫療設備、綜合設備等的核心性產業。是設計製造綜合性機械與精密部件的十分關鍵技術, 從深海勘探鑽頭,到技術先進的飛機引擎,都是依賴于于精密工程業。

新加坡精密工程業在優良的大環境之下快速發展,新加坡目前已占據世界製冷壓縮機市場的10%,助聽器市場的30%,世界半導體引線焊接機市場的70%。新加坡已成為亞洲領先的石油與天然氣設備的生產基地,全球航空航天維護修理和大修基地。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業已從最初原始的承包製造商快速蛻變成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並在全球擁有強大的設計、原型測試、生產和供應鏈管理能力。

新加坡積極實施供應商發展計劃,鼓勵供應商提高業務能力並與大型公司建立業務聯繫,並促使半導體設備、航空、醫療技術和電子等領域的原始設備製造商與承包製造商、供應商建立業務關係。所以,新加坡在擁有2700間精密工程業公司的基礎上,新加坡為企業級公司提供十分廣泛的產品和服務。

新加坡在全球擁有充足與優質的精密工程人力資源,滿足了企業發展的業務要求。新加坡非常重視培訓及職業教育,新加坡還設立了的數碼和精密工程中心,用來培養精密工程專業人士。

新加坡的精密工程製造業共有約2700家規模不等的公司,包括了中小型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新加坡在精密工程業具有的獨特優勢,成就新加坡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新加坡在全球後端半導體設備擁有10%的市場占有率。新加坡精密工程業的強大技術及環境吸引了全球十大晶圓製造設備公司中的九家公司向新加坡供應商進行大型採購。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製造的晶圓檢測工具,可鑑別細小到納米的瑕疵。好比在2000英尺以上、或在4倍於新加坡觀景輪的高度上,能夠觀測到地面上的一根白髮。

三、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業 

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前發布「世界健康報告」《World Health Report》,並對各國的醫療體系進行了比較,對預期壽命進行了排名。排名考量主要有:醫療水平、接受醫療服務的難度、醫藥費負擔公平性等方面、經過了綜合對比,日本排名全球第一,新加坡位列第三。

新加坡在Bloomberg發布的最高效醫療體系排名中拔得頭籌,新加坡位列全球第一。

新加坡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品質認證(JCI),占獲得認證的亞洲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新加坡是全球擁有最安全血液供應服務的國家之一。

全球非政府組織「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發布的2018《童年終結數據》報告中,新加坡被評為最適合孩童成長的國家。新加坡在全世界綠植覆蓋率極高,擁有純天然無污染環境,被譽為「花園城市「。新加坡不僅擁有中英雙語語言環境,更有聞名且優質的全球頂級教育資源。其中小學基礎教育全球第一。

新加坡的醫療服務在世界上聞名遐邇、並以優質高效而享譽世界。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更多是重點解決「病」的問題,而醫療服務則更多關注人的問題。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以高效著稱,被稱為最有能力應對重大醫療危機的亞洲國家。

比如新加坡80%的住院服務都是由政府醫院提供的,特別是對於公民來說,高額的補貼明顯減輕低收入群體的經濟負擔。

新加坡醫療體系採取「四結合」:政府補貼、保健儲蓄、健保雙全、保健基金四者相結合,

新加坡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原則,形成了多元化和合理的籌資機制,新加坡非常注重政府與市場在醫療保障資源配置中的發揮的不同作用,政府是貧困人群的最後保障,並且讓每個新加坡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基本醫療服務。

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1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全國共有醫生8819名(不包括牙醫1506名),平均每1萬名居民擁有近18位醫生(不含牙醫)。新加坡的醫療服務水平在亞洲地區首屈一指,尤其是在通過國際醫院認證聯合委員會(JCI)認證的亞洲醫院中,三分之一的醫院都來自新加坡。新加坡由於擁有先進的醫療設施、技術高超的醫護人員、價格合理的醫療收費,讓新加坡的醫院每年吸引超過40萬名海外病人。

新加坡已迅速躋身為全球頂尖生物醫藥科學和保健服務業的中心。全世界很多著名的製藥、醫藥技術和生物科技公司在此設立了生產和研究基地。比如約翰霍普金斯及美國威思克醫院在新加坡開設了醫藥中心。

全球著名專家和生物醫藥領域科學家的到來,大幅增強了新加坡的醫療實力和運作效率。

新加坡政府盡力為大眾提供優質的全民醫療。新加坡醫療服務形式多樣化,公私經營並存,滿足不同層次的就醫需求。新加坡醫療保障制度具有多層次、大範圍,不但有強制性、半強制性的保健儲蓄,也有完全自願的救助基金,保證了醫療保障體系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公民。

新加坡實施了政府和個人共同負擔的保健籌資機制,讓新加坡政府用約4%的較低的政府投入,就建立起了一個讓全民較滿意的高效醫療服務體系。新加坡政府明確自身角色定位,全力做到政府不缺位,市場不越位。

根據統計,在新加坡全國醫療保健支出中,新加坡政府補助占比為25%、個人占比50%、員工福利占比25%。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