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的承诺或威胁更加可信?
从这一点,我们延伸到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你的承诺或者威胁可信?
我们回到刚才的市场进入问题。我们看到,当A企业关于价格战的威胁并不可信。当B企业进入这个市场,A企业并无坚壁清野的决心,价格占除了压低利润之外,还需要投资扩大产能。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A企业的价格战威胁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呢?我们来看一看,如果A企业不管有没有人进入,自己先把产能建起来,会发生什么?我们来看,它在这个情境之中的收益结构就变化了。如果B企业选择不进入,A企业继续享受垄断利润,它的收益变成了80,因为它已经投资扩张了产能;如果B企业进入,而A企业发动价格战,那么它的收益仍然是40,没有变化。但是我们来看,重要的是,如果B企业选择进入,而A企业选择绥靖,与对方平分市场,它的得益只有30,因为它已经投资了产能。那么如果B企业进入,A企业的最优应对是什么呢?显然,价格战在此情此景之下回报更高。B企业预见到,进入这个市场会迎来A企业的迎头痛击,它的最优策略,就是退避三舍。我们看,A企业通过投资产能,继续享有垄断利润。它的产能投资并未投入生产,是闲置产能,这个钱看似是白花了,但是它改变了博弈的收益结构,帮助A企业维护了垄断地位。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很多大企业手上储备着闲置产能,这其实是一种对潜在进入者的威慑,我的产能投资已经完成了,你要进来,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扩大生产压制价格,你进来,这个市场就是焦土。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如何让自己的承诺或者威胁更加可信,就是能够采取策略性行动,改变博弈的收益结构,让自己所承诺的行动成为相关情景之下的最优,履行承诺符合你的利益,承诺就具有可信度。
我们下边就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具有这样效果的策略性行动。
如何让“血战到底”的威胁变得更加可信?
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个经典的情境。一支军队镇守一座岛屿,岛屿上有一座桥联通大陆。数倍于己的敌人大军压境。指挥官希望吓退敌军,扬言岛寸土不让,要与入侵者血战到底。这个威胁是否可信呢?这是要大打折扣的,等到敌人发动进攻时,每个人都要掂量掂量,是否一定要搭上性命,还是从桥上撤退逃回大陆呢?到那时,与其以卵击石,不如保命。预见到守军的反应,对方就会发动进攻。那么指挥官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来犯之敌施加威慑呢?我猜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把桥烧掉,主动切断退路,如果敌人来犯,拚死反抗就是惟一的选择。敌人预见到这一点,是否还真的胆敢来犯,恐怕也要掂量掂量。
中国历史上,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故事,古希腊的色诺芬抗击波斯、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西班牙的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都采用了类似的策略。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很多时候,你的选择越多,你的处境就越不利,选择带来诱惑,诱惑会让你软弱,守住底线就会更难,你也就更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宝丽来为何起诉柯达
主动切断退路,在商业中有一个经典案例。宝丽来这家公司,我们都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宝丽来垄断了快速摄影市场。虽然积累了充足的财务资源,这家公司一直拒绝多元化,拒绝在其它领域投资。为什么有钱不去赚呢?这其实是宝丽来公司捍卫市场地位的宣言。在1976年,柯达公司企图进入快速摄影市场,宝丽来迅速做出回应,起诉柯达技术侵权。这场官司打了14年,柯达公司败诉,赔偿9亿美元,被迫撤出。宝丽来的创始人Edwin Land说,这是我们的灵魂所系,这是我们的人生的全部,但是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另外一个领域。我们要呆在我们的地盘,把它看住。我们来想想看,如果宝丽来也有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东边不亮西边亮,是否还有这样的决心和动力对抗竞争者呢?

商业议价博弈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议价问题。假设你是一个商家,不断有买家来找你做生意。每个买家都希望逼迫你压低价格,你如何才能让他们相信,你有你的定价原则,不会轻易降价呢?有一个经典的解决方案。就是你在进行销售的时候,销售合同中包括一个所谓的最惠国条款,客户可以得到最低价保障,如果你在未来销售中向其它人给予了更低的价格,那么客户可以回来,补足差价,甚至可以得到额外的赔偿。这个条款,看似对客户非常有利,但是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你的产品成本50,你定价500,有个客户来找你讨价还价,你说,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我给你提供最惠国待遇,如果以后我的价格降低了,你再来找我,这个客户就会放心大胆地完成交易,交钱提货走人。第二个客户来,第三个客户来,照此办理。又来了一个新客户,一定要让你降价,他知道即使打个对折,你依然有暴利,何乐而不为呢?有了最惠国待遇的条款,你绝不敢轻易降价,你对这个客户降了价,就要对所有过去的客户给予补偿,吃进去的利润都要吐出来,多做这一笔生意得不偿失。所以你一定不会降价,这位客户知道你的销售包含了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会预计到你不会降价,自然也就不会再和你讨价还价。一个看似保护客户的条款,其实是薅羊毛的手段。

05 总结
我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我们对博弈论的基本概况和策略性思维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通过囚徒困境、智猪博弈这样的经典场景,了解了静态博弈和纳什均衡的概念;我们又介绍了动态博弈的场景和倒推法的逻辑。虽然博弈论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策略性思维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本质,就在于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对工作与生活带来帮助,产生对博弈论这一门学问的兴趣。
博弈论的智慧
考虑各方的动机,并纳入到自己的决策中
个体的理性决策未必会带来群体的最优结果
面对诸多可能性,不妨向前展望,倒后推导
选择太多未必是好事,减少选项可能有战略价值
作者介绍

傅强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策略与政策系
中文EMBA学术主任
傅强教授于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自2005年起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讲授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等课程,被评为新国大商学院EMBA最佳教师,现任中文EMBA项目学术主任。
傅强教授曾两次当选新加坡最具影响力40岁以下商科教授,为众多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高管授课、咨询,或担任董事、监事等职务。傅强教授从事应用对策论的理论研究,曾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州财政部Max Planck公共税收与法律研究所、加拿大CIREQ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其学术论文广泛发表于诸如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Theoretical Econom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感谢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ID:NUS_EMBA
原标题:教授观点 | 傅强:博弈论的智慧与策略性思维精华总结(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