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近年来我们看到新加坡华社积极重新构筑自己的文化身份。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就是一例。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成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目的是“保存和继承传统华族文化,并发扬及推动本地华族文化”,这明显认识到“传统华族文化”和“本地华族文化”存在着微妙区别。
所谓“传统”就是在早年移民时期从中国祖籍地继承而来的原生文化,而“本地”指的就是本土化之后的衍生文化。
新加坡华社认为这两方面都该并重,不应偏颇。中心的目标是“立足华族,外延到他族,实现文化融合”。
在目前的历史阶段,尽管新加坡各个种族文化和而不同,但是,希望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融合,最终达到三个目的,即:传承华族文化、促进不同族群的融合、达致文化认同,形成新加坡自身的特色文化。除了华族之外,马来族和印度族也在构建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心,反映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生态。
2015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动员海内外37名文史学者,耗时三年多,一同编写、出版了《新加坡华人通史》。主编柯木林说:“新加坡华人历史的脉络,在1965年建国前基本清楚,但在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后,这条主线逐渐变得模糊,因为华社在社会、经济、国家认同及社团转型等层面上,都和以往不同,影响了华人历史的走向。”

可见编纂此书的目的之一是整理独立之后华社的历史发展主线。修史是为了多识前古,贻鉴将来,这也是新加坡华社重新构筑自己的文化身份的一个重要工作。
华社还积极通过民间文艺协助本身文化身份的构筑,例如资助湘灵音乐社、新加坡戏曲学院、城隍艺术学院、敦煌剧坊等民间文艺团体,尝试通过南音、戏曲等强烈的传统文化符号,再次推动原生文化向学校、社区等社会基层组织作重点传播。
2015年11月7日,中新两国领袖共同为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这也成了在新加坡推广中华文化的又一支生力军。

中国文化中心组织文化活动、教学培训、讲座、信息服务等,为新加坡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中国儿艺马兰花艺校。这是由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创办的儿童艺校,目的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和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戏剧表演产生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华语水平。
中国文化中心也致力在新加坡推广中国民间文艺。如:2016年4月29至30日,已经移民新加坡二十多年的中国一级老旦专业演员田平举办第一场“田平说戏”京剧系列演出,别出心裁地安排上海唯一男旦演员牟元笛以示范表演的方式,示范及解说水袖舞、上头、跷功等技巧,表演《贵妃醉酒》《战宛城》《游园》《天女散花》等片段。

(2016年4月,第一场“田平说戏”京剧系列演出,别出心裁地介绍上海唯一男旦演员牟元笛。)
新加坡华社的构成复杂,既有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定居、入籍的新移民,也有在本地生活了三四代人的老移民,或称本地人。前者出生、成长于中国,在中国接受社会化过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及认同自然与后者不大一样。
即便是本地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不一样,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和认同也不一样。
新加坡华社目前构筑文化身份的工作,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通过有民间文艺造诣的新移民和本地人来带动人们对民间文艺的认识、接受和喜好。
我们都很熟悉新移民对新加坡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贡献。其实,新移民在文化上对新加坡的贡献也不少。
这种贡献绝不仅仅在提高本地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上。
其中,就包括了与本地人一起,重新塑造新加坡华人文化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