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新加坡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2025年预算案中宣布新的企业税收优惠时,几乎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都聚焦在此。以低税率著称的新加坡,这里的每一分税收减免,实际上都暗藏玄机,等待企业一步步去探索。
01 优惠不能白拿 企业得干实事
在2025年新加坡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之下,有一条令一些企业坐立难安的规定:想要享受最低2000新元现金补助和最高4万新元税收回扣,企业必须在2024年雇佣至少一名本地员工。
即便是零盈利的初创企业,只要愿意雇佣本地公民或永久居民,也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现金流支持。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有37家外资企业因无法持续满足雇佣条件,最终与税收优惠失之交臂。
不难看出,新加坡政府这一政策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新就业问题。换句话说,企业想要从政府手里拿回扣,就得帮助政府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真正为新加坡社会贡献些力量。
02 高薪社会的生存法则:人才成为硬通货
眼下,在政府将EP(Employment Pass)准证薪资门槛提升至5600新元普通门槛的背景下,企业最开始,普遍会觉得雇佣成本太高。但在新加坡这样终身学习氛围的社会,高薪人才(拥有专业技能与卓越才能的人),往往能够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进而为社会创造诸多财富。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从来都不吝啬。其推出的技能创前程计划,每年投入约3.5亿新元打造的终身学习体系,使得新加坡劳动力市场人才,能够与时俱进,迎合企业当下需求。
某跨国科技公司的亚太区HR总监曾算过一笔账:雇佣本地工程师虽然比外籍员工贵30%,但其对新加坡知识产权法的熟悉程度,能让技术转化效率提升45%。
再比如,位于裕廊工业区半导体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他们的人均年薪约达12万新元。但正是这样的高薪团队,帮助企业拿到了政府30亿新元生产力基金的支持。

这些都说明,新加坡的人力成本,并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可以为企业产生复利的“可再生资产”。
最终,让落地新加坡企业记忆深刻的,不再是初期的成本或者政府的现金补助,而是在新加坡政策倒逼下,企业建立的本地化能力。
统计显示,2024年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企业中,有72%同步申请了生产力解决方案津贴展示,将政府回扣转化为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基金。
这种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投资的最终效果,才是新加坡政府的初心所在。而在这其中,本地高薪人才为企业提供的高质量服务自然不能忽视。
在新加坡,税收优惠从来不是简单的让利游戏,而是政府用政策,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论”。当跨国公司从雇佣本地员工的高成本中完成蜕变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眼前的税收减免,而是在整个东南亚更具竞争力的企业实力,以及高效的运营效率。
针对新加坡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你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