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新加坡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2025年預算案中宣布新的企業稅收優惠時,幾乎全球投資者的目光都聚焦在此。以低稅率著稱的新加坡,這裡的每一分稅收減免,實際上都暗藏玄機,等待企業一步步去探索。
01 優惠不能白拿 企業得干實事
在2025年新加坡的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之下,有一條令一些企業坐立難安的規定:想要享受最低2000新元現金補助和最高4萬新元稅收回扣,企業必須在2024年僱傭至少一名本地員工。
即便是零盈利的初創企業,只要願意僱傭本地公民或永久居民,也能獲得生存所需的現金流支持。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有37家外資企業因無法持續滿足僱傭條件,最終與稅收優惠失之交臂。
不難看出,新加坡政府這一政策最終的落腳點,就是為了解決新就業問題。換句話說,企業想要從政府手裡拿回扣,就得幫助政府解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真正為新加坡社會貢獻些力量。
02 高薪社會的生存法則:人才成為硬通貨
眼下,在政府將EP(Employment Pass)准證薪資門檻提升至5600新元普通門檻的背景下,企業最開始,普遍會覺得僱傭成本太高。但在新加坡這樣終身學習氛圍的社會,高薪人才(擁有專業技能與卓越才能的人),往往能夠為公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進而為社會創造諸多財富。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資,從來都不吝嗇。其推出的技能創前程計劃,每年投入約3.5億新元打造的終身學習體系,使得新加坡勞動力市場人才,能夠與時俱進,迎合企業當下需求。
某跨國科技公司的亞太區HR總監曾算過一筆帳:僱傭本地工程師雖然比外籍員工貴30%,但其對新加坡智慧財產權法的熟悉程度,能讓技術轉化效率提升45%。
再比如,位於裕廊工業區半導體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們,他們的人均年薪約達12萬新元。但正是這樣的高薪團隊,幫助企業拿到了政府30億新元生產力基金的支持。

這些都說明,新加坡的人力成本,並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可以為企業產生複利的「可再生資產」。
最終,讓落地新加坡企業記憶深刻的,不再是初期的成本或者政府的現金補助,而是在新加坡政策倒逼下,企業建立的本地化能力。
統計顯示,2024年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企業中,有72%同步申請了生產力解決方案津貼展示,將政府回扣轉化為數字化轉型的投資基金。
這種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投資的最終效果,才是新加坡政府的初心所在。而在這其中,本地高薪人才為企業提供的高質量服務自然不能忽視。
在新加坡,稅收優惠從來不是簡單的讓利遊戲,而是政府用政策,驅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進化論」。當跨國公司從僱傭本地員工的高成本中完成蛻變時,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眼前的稅收減免,而是在整個東南亞更具競爭力的企業實力,以及高效的運營效率。
針對新加坡對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你有什麼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