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三个月感染骨热痛症的病例增加了一倍,最近新加坡持续高温,虽然人感觉到不舒适,有研究表明但或会降低骨热痛症感染风险。
日前,新加坡国家环境局称,从今年一月至三月,新加坡的骨痛热症病例超过了5000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周的骨痛热症病例有超过300左右起。目前,已有七起症死亡病例。

目前,新加坡有100个骨痛热症活跃病例集中区,当中的26个是出现十起或以上病例的黑区,而即将来临的5月就是骨痛热症高发期。

高温或会降低骨热痛症感染风险
今天(4月1日),体感温度有39℃,湿度达到了69%,雨也是说下就下。
新加坡气温年年走高,没有最高,今年更高!下雨烤箱变蒸笼

日前,气象组织发布季度更新报告说,厄尔尼诺正在逐渐减弱,但在未来几个月将继续影响全球气候。预计一直到5月,所有陆地地区的温度都将高于正常水平。
厄尔尼诺
一种自然形成的气候型态,会造成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变暖。它影响着世界不同地区的天气和风暴型态。但它是在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

甚至还有网友开玩笑建议大家暂时不要来新加坡,在这里citywalk会融化。

(图源:小红书)
根据新加坡国大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疾病风险会产生影响。当厄尔尼诺现象对骨痛热症或会有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最高气温上升一摄氏度,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会下跌13.2%;换言之,高温可对人类感染骨痛热症发挥“保护”作用。
当气温介于20多至31摄氏度,伊蚊的成熟周期和病毒的潜伏期都比较短,伊蚊也更活跃咬人,因此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更高;当气温超过31度,伊蚊也难以适应,生存能力被削弱,使病毒传播的能力受到限制。
这个结果似乎颠覆了人们普遍对天气炎热会加快伊蚊的成熟周期、繁殖量也会提高的认知。
气候变化对其他疾病的感染几率有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会增加感染骨痛热症、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手足口症、热相关疾病、沙门菌病和腹泻病等疾病的风险。
预防骨痛热症最好的方式是防蚊
有网友分享过,感染上骨痛热的症状。发热特别快,一个小时内体温就跳到39-40度,十分吓人。
“我在新加坡两次感染骨痛热症,中西药一起上,还有这些偏方续命”
迄今为止,新加坡已发现约140种蚊子,只有两个能够传播骨痛热病毒,也就是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他们主要在白天咬人,但晚上也可以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咬人。
为了控制骨痛热症的传播,新加坡政府在今年前3个月放飞了400万只带有绝育病毒的雄蚊,与雌蚊交配后的卵不会孵化,来控制伊蚊的繁殖数量。
目前,已在五个地区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比如金文泰-西海岸、红山-直落布兰雅、联邦、荷兰以及马林百列-蒙巴登的组屋和有地住宅区。

昨天(3月31日),环境局推出全国预防骨痛热症运动。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出席并敦促各界共同肩担责任,做好措施采制止骨痛热症病例上升。

国家环境局也提供了如何预防蚊虫叮传播的措施:
在屋子周围的黑暗角落喷洒杀虫剂
定期涂抹驱蚊剂
穿长袖上衣和长裤

每周至少进行一次 “BLOCK” 步骤,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免骨痛热症和兹卡病毒的侵害。
铲松硬化的土壤
清空花盆底盘
倒翻水桶并擦拭其边缘
更换花瓶里的水
保持屋檐排水沟清洁并放入杀虫剂

大家要做好措施,以免蚊蚊继续出来作妖。
网络整理资料丨来源
网络整理资料、新加坡环境局脸书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