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前三個月感染骨熱痛症的病例增加了一倍,最近新加坡持續高溫,雖然人感覺到不舒適,有研究表明但或會降低骨熱痛症感染風險。
日前,新加坡國家環境局稱,從今年一月至三月,新加坡的骨痛熱症病例超過了5000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周的骨痛熱症病例有超過300左右起。目前,已有七起症死亡病例。

目前,新加坡有100個骨痛熱症活躍病例集中區,當中的26個是出現十起或以上病例的黑區,而即將來臨的5月就是骨痛熱症高發期。

高溫或會降低骨熱痛症感染風險
今天(4月1日),體感溫度有39℃,濕度達到了69%,雨也是說下就下。
新加坡氣溫年年走高,沒有最高,今年更高!下雨烤箱變蒸籠

日前,氣象組織發布季度更新報告說,厄爾尼諾正在逐漸減弱,但在未來幾個月將繼續影響全球氣候。預計一直到5月,所有陸地地區的溫度都將高於正常水平。
厄爾尼諾
一種自然形成的氣候型態,會造成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面變暖。它影響著世界不同地區的天氣和風暴型態。但它是在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

甚至還有網友開玩笑建議大家暫時不要來新加坡,在這裡citywalk會融化。

(圖源:小紅書)
根據新加坡國大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疾病風險會產生影響。當厄爾尼諾現象對骨痛熱症或會有影響,研究發現,如果最高氣溫上升一攝氏度,感染骨痛熱症的風險會下跌13.2%;換言之,高溫可對人類感染骨痛熱症發揮「保護」作用。
當氣溫介於20多至31攝氏度,伊蚊的成熟周期和病毒的潛伏期都比較短,伊蚊也更活躍咬人,因此感染骨痛熱症的風險更高;當氣溫超過31度,伊蚊也難以適應,生存能力被削弱,使病毒傳播的能力受到限制。
這個結果似乎顛覆了人們普遍對天氣炎熱會加快伊蚊的成熟周期、繁殖量也會提高的認知。
氣候變化對其他疾病的感染幾率有影響。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會增加感染骨痛熱症、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手足口症、熱相關疾病、沙門菌病和腹瀉病等疾病的風險。
預防骨痛熱症最好的方式是防蚊
有網友分享過,感染上骨痛熱的症狀。發熱特別快,一個小時內體溫就跳到39-40度,十分嚇人。
「我在新加坡兩次感染骨痛熱症,中西藥一起上,還有這些偏方續命」
迄今為止,新加坡已發現約140種蚊子,只有兩個能夠傳播骨痛熱病毒,也就是基孔肯雅熱和寨卡病毒。他們主要在白天咬人,但晚上也可以在光線充足的地方咬人。
為了控制骨痛熱症的傳播,新加坡政府在今年前3個月放飛了400萬隻帶有絕育病毒的雄蚊,與雌蚊交配後的卵不會孵化,來控制伊蚊的繁殖數量。
目前,已在五個地區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比如金文泰-西海岸、紅山-直落布蘭雅、聯邦、荷蘭以及馬林百列-蒙巴登的組屋和有地住宅區。

昨天(3月31日),環境局推出全國預防骨痛熱症運動。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出席並敦促各界共同肩擔責任,做好措施採制止骨痛熱症病例上升。

國家環境局也提供了如何預防蚊蟲叮傳播的措施:
在屋子周圍的黑暗角落噴灑殺蟲劑
定期塗抹驅蚊劑
穿長袖上衣和長褲

每周至少進行一次 「BLOCK」 步驟,以保護自己和家人免骨痛熱症和茲卡病毒的侵害。
鏟松硬化的土壤
清空花盆底盤
倒翻水桶並擦拭其邊緣
更換花瓶里的水
保持屋檐排水溝清潔並放入殺蟲劑

大家要做好措施,以免蚊蚊繼續出來作妖。
網絡整理資料丨來源
網絡整理資料、新加坡環境局臉書丨圖源